1991年,200 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在采访中竟然号啕大哭。
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
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冬天,基辅一座军工大院的铁门被贴上封条,寒风中几位戴眼镜的工程师望着曾经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发呆。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苏联最重要的军事研发中心之一,如今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苏联解体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整个军工体系震得粉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三分之一的军工产能,从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到设计运输机的安东诺夫设计局,一夜之间全成了没娘的孩子。
美国、韩国这些国家嗅觉灵敏,立马派人来挖墙角,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可谁都没想到,最后有200多名顶级专家拎着行李箱,竟踏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
这些专家出发前心里直打鼓,他们印象里的中国还停留在七十年代,自行车比汽车多,粮票比钞票值钱。
有个叫巴比奇的老头,是瓦良格号航母的总设计师,上飞机前还往箱子里塞了十包压缩饼干。
结果刚到沈阳就傻眼了,中方给他们准备的专家楼铺着实木地板,厨房里冰箱彩电一应俱全,小区门口甚至开了家卖黑面包和红菜汤的乌克兰商店。
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实验室,清一色德国进口设备,经费预算表上的数字比他们在苏联时期见过的还多,有个搞发动机的老专家蹲在地上摸崭新的数控机床,摸着摸着就哭出声来。
不过,中国给的不仅是钱,韩国人开价每月4000美元,可去了才发现得从洗试管重新干起。
在中国,这些专家被尊称为"老师",每个项目组都配了俄语翻译,连食堂大妈都学会用俄语说"要加汤吗"。
最打动人的是个细节:沈阳的冬天比基辅还冷,市政府特意给专家楼装了地暖,结果乌克兰人嫌太干燥,第二天就有工程队来加装湿度调节器。
有个叫弗拉基米尔·郭瑞的焊接专家,在浙江当上研究院院长后得了"广州友谊奖",领奖时他指着胸前的奖章说:"这在乌克兰得排队等二十年。"
而他们带来的改变堪称恐怖,运-20运输机用的涡扇-18发动机,乌克兰团队只用三年就帮中国啃下了核心技术。
辽宁舰的改造图纸摊开有足球场大,巴比奇带着中国徒弟们趴在地上改了整整八个月。
最绝的是燃气轮机,当时美国卡脖子说不卖,乌克兰专家直接搬出苏联时期的实验数据,在重庆的山沟里搭起生产线。
现在052D驱逐舰用的国产心脏,最早就是这群人一锤子一锤子敲出来的,三十年过去,中国军工的飞跃里藏着太多乌克兰口音的俄语单词。
那些选择留下的专家,晚年生活像极了苏联老电影里的理想结局,青岛的专家小区里,白胡子老头们夏天在树荫下喝格瓦斯下象棋,冬天组团去晒太阳,他们的孩子有的考上清华北大,有的开起了跨境电商公司。
倒是当年选择回乌克兰的同事境遇凄凉,安-225运输机的总设计师在基辅开出租车,有个搞核潜艇的专家被迫去菜市场卖二手大衣。
俄乌冲突爆发后,留在中国的老专家们天天盯着电视看新闻,有次央视采访,提到马里乌波尔钢铁厂被炸时,八十岁的金琴科突然捂着脸嚎啕大哭:"那是我设计的第一座工厂啊......"哭声中藏着太多说不清的东西,他们见证过苏联的辉煌,经历过乌克兰的落魄,最终在中国找到了归宿。
沈阳某军工单位的档案室里,至今保存着1992年的工资单:中国工程师月薪120元,乌克兰专家拿500美元。
当年我们用三十箱羽绒服换回一艘瓦良格号,用二十年真心换来两百颗赤子之心。
现在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图纸锁在基辅的防空洞里,而它们曾经的主人,正在大连的海边教孙子堆航母造型的沙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