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69岁的康熙病重,一把拉住隆科多:“你给朕陪葬吧!”隆科多一把抹去额头上的汗,跪倒在地:“谢主隆恩。”
1722年的北京城笼罩着沉重气氛,康熙皇帝病势日渐沉重,清帝国的权力交接走到了紧要关头。
年近古稀的皇帝召见了一位关键人物——九门提督隆科多。
面见时,康熙抛出一句分量极重的话,希望这位掌控京城兵权的重臣能够为自己陪葬。
隆科多惊惧之下叩头谢恩,表面遵从,但走出紫禁城时已是冷汗涔涔,求生之念汹涌。
他必须设法自救,而皇帝的时日显然已经不多了。
宫中暗流涌动,皇位之争主要在“四爷”胤禛与“八爷”胤禩两派之间展开。
隆科多地位特殊,手握九门兵权,身负守护宫禁的重任,还是康熙末年的重要心腹之一。
他拥有相当的选择空间,理论上甚至可以凭此身份影响新君人选。
令人意外的是,他果断放弃了表面势力庞大、拥趸众多的八皇子胤禩及其八爷党,转向了当时相对势单力孤的四皇子胤禛。
仔细推敲,隆科多的选择并非全无道理。
八爷党阵容确实华丽,囊括了胤禩、胤禟、胤䄉、胤禵四位皇子,更有众多王公贵胄、高官显要的鼎力支持,其中不少人地位本就在隆科多之上。
隆科多深知,即便他助胤禩登基,功劳被庞大的八爷党成员稀释后,自己未必能捞到太大好处,更难以在危难时得到对方鼎力支持。所谓人多嘴杂,他这颗棋子混在众多大将里,份量就轻了。
相反,处于劣势的胤禛身边人才稀缺,隆科多这样握有实权的人主动投靠,无异于雪中送炭。
胤禛若想成事,非隆科多相助不可。只要隆科多开口求助,胤禛定会竭力保全他。
再者,若胤禛真能上位,作为拥立首功,隆科多的富贵权势自然水涨船高。
这笔买卖,算来算去都是条活路且赢面不小。
心意已决,隆科多立刻求见胤禛。一见雍亲王,他便将皇帝要求陪葬的惊悚之言和盘托出,声泪俱下恳求庇护。胤禛听完,面色凝重却非犹豫推拒,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思虑。
因为此事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曾是八爷党的坚定支持者,曾因在朝堂上公开力挺胤禩而触怒康熙受罚。
此事之后,隆科多变得异常谨慎收敛,既不攀附任何皇子,也不轻易发表政见,只埋头办事。
这种不结党、不营私的中立姿态,恰恰赢得了康熙的信任和倚重,逐步升至步兵统领高位,被委派暗中监视废太子胤礽及皇长子胤禔等重要敏感人物,足见康熙对其信任之深。康熙既然对其如此信任,又为何在自己临终前突然抛出陪葬要求?
是真心为之,还是另有用意?胤禛推测,康熙可能是在设局,借隆科多的命来试探朝中动向,看看他隆科多临危之时会投靠哪一方势力,借此钓出潜在的皇位竞争者或结党之臣。
胤禛面临抉择。隆科多的支持是他能否成功登基的关键力量,如同他过河的船,没了这船,对岸就远了。
但若冒然为隆科多求情,万一触怒病中的康熙,多年韬光养晦的努力就可能一朝尽毁。
他接连数日亲自为康熙侍奉汤药,细心观察。最终,胤禛还是鼓起勇气面见父皇,为隆科多求情,心里早已做好承受雷霆之怒的准备。然而康熙的反应再次出人意料:他不但没有责备,反而爽快地同意了胤禛的请求,还意味深长地叮嘱儿子要尽快成长,把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至此,真相大白。康熙所谓让隆科多陪葬的要求,并非真要取他性命,
更主要的目的,是为自己属意的继承人胤禛铺路搭桥。皇帝深知隆科多手中兵权分量,担忧自己驾崩后,新登基的胤禛威望未立,可能难以驾驭这位权重又曾为心腹的老臣。
于是康熙自己扮演了冷酷的“恶人”,意图置隆科多于死地,再由胤禛出面充当“救星”将其保下。
这手算盘打得高明,恩情买卖成了皇家做东的人情。
一来可令隆科多对新君胤禛感恩戴德、效忠不二;二来也让胤禛有机会施恩于关键权臣,增强其威信。
这种通过贬斥后再施恩来为新君培植、拉拢辅政重臣的手段,在帝王权术中并不新鲜。
后世皆知,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贬黜名将李勣,再让太子李治将其召回重用,就是类似套路。
此举果然奏效,康熙之后的隆科多对胤禛死心塌地。
胤禛顺利继位成为雍正帝后,对隆科多委以重任,加官进爵,恩宠一时达到顶点。
然而,所谓富贵迷人眼,得势后的隆科多未能参透物极必反的道理,行止渐失分寸。
他在吏部一言九鼎,选官用人大权独揽,官员们见了他都要绕道走,如同躲开一棵根基松动的大树。甚至到了无视雍正皇帝意见的地步,私自分派官职。
这种种专擅越权之举严重触犯了皇权,挑战了雍正的底线。最终,隆科多盛极而衰。
雍正帝抓住其种种过失及朋党嫌疑,果断出手将其治罪、削爵、抄家,荣华富贵转眼成空。昔日康熙精心布局为新君笼络的重臣,最终也因未能恪守为臣本分而黯然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