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天,四川巴中村民李中华突然离家,从此没有了踪迹,去田里干活的妻子邓光明回家后,再也没有见过丈夫。没想到,2016年底,青海警方通知邓光明,说找到了李中华。[凝视] 2016年冬天,四川巴中86岁的邓光明接到青海警方一通电话,瞬间泪如雨下。电话里说,他们在戈壁滩找到了她失踪58年丈夫的遗骸。 这个叫李中华的男人,1958年夏天的一个清晨突然消失,从此音信全无。半个多世纪过去,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1927年生的李中华是巴中龙背乡地道农家子弟,七口人挤在三间土房,年景好时能吃饱,遇上天灾就得啃树皮。这样的环境让他从小就沉默寡言,但也练就了一副铁打的身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23岁的李中华刚当爹不久,听说要招兵,这个平时连乡场都少去的庄稼汉,第一个跑到公社报名。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有老婆孩子不好好过日子,偏要去朝鲜拼命。 但李中华心里憋着一股劲,每次赶集看到宣传栏里美军轰炸东北的照片,他就攥紧拳头,觉得不能让洋鬼子欺负到家门口。 在朝鲜的三年彻底改变了这个农民,他跟着部队参加过长津湖战役,那场仗打得惨烈,全连180人最后活下来的不到30个。有次执行夜袭任务,李中华右腿被炮弹片炸伤,差点截肢。 1953年复员回家,李中华成了残疾军人,走路一瘸一拐。村里不懂事的孩子经常跟着他喊“铁拐李”,他也不生气,只是默默走开。 有次公社放电影《上甘岭》,演到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的片段时,全场观众笑声一片,只有李中华拄着拐杖悄悄离场。妻子邓光明说,那晚他在村后的水塘边坐了整整一夜。 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安稳,1956年,李中华迷上了染布手艺。有个湖北来的老师傅会调制靛青染料,别人都看热闹,只有他认真学手法。回家后,他把猪圈改成染坊,用退伍补助金买来工具。 刚开始染出的布不是发黄就是掉色,失败了无数次,后来他突发奇想,加入山里的乌桕树叶,竟然染出了独特的青灰色。这种被乡亲们叫做“志愿军蓝”的土布,很快在周围几个村子出了名。 1958年6月12日清晨,邓光明起床发现丈夫不见了。灶台上只留下半张烟盒纸,用木炭歪歪扭扭写着“出门办货”四个字。 当时正值大跃进,村里人都以为他是被征调去炼钢铁了,可三个月过去,同去的人陆续回村,就是不见李中华的影子。 邓光明抱着才几岁的孩子,每天站在村口等,从夏天等到冬天,从青丝等到白发。这一等就是58年。 2016年11月,青海德令哈修高速公路时,工人在戈壁滩挖出一具白骨。遗骸旁边有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里面装着一张模糊的残疾军人证,编号和四川巴中档案馆的记录完全吻合。 更让人心酸的是,那具遗骸的左手还紧握着一块已经碳化的蓝布片。经过检测,正是巴中特产的土布。 警方后来查到,1958年确实有一批四川籍伤残军人被抽调到青海参与保密工程。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这些人大多使用化名,严禁与家人联系。李中华很可能就在其中。 至于他为什么会死在那片荒凉的戈壁,手里又为什么紧握着家乡的土布,成了永远的谜。 接到通知后,86岁的邓光明坚持要亲自去青海。 老人坐了三天两夜火车,颤颤巍巍地来到那个荒凉的地方。当她看到那具残缺的遗骸时,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块蓝布,正是用丈夫当年留下的染料配方织成的。 在场的人都湿了眼眶。 如今在巴中龙背乡,李中华当年的染缸还在。有家民宿特意保留了“志愿军蓝”的染制工艺,让游客体验把白布变成青灰色的奇妙过程。当地老人说,这种蓝色很像朝鲜战场上黎明前的天空。 一个农民,一场战争,一门手艺,一段等待,最终汇成了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李中华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留下的那抹“志愿军蓝”,陪伴妻子度过了58年的孤独岁月。 网友热评: “英雄埋骨黄沙58年,看得我眼泪打转!那个年代的人真是拿命在拼。” “最心疼他老婆,等了半辈子,最后等来一把骨头…那个年代的女人太苦了。” 这样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的亲人突然消失这么多年,你还会一直等下去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有多少像李中华这样的人,为了国家默默承担了不为人知的使命?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