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送给中央5000块大洋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其实,徐海东对中央还有一个大恩,比这5000块大洋更重要
1935年深秋,陕北高原寒风刺骨。
历经万里长征、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抵达陕北,面临的却是更为严峻的考验:缺衣少粮,经费枯竭。
战士们衣衫褴褛,难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部队连购买基本御寒物资的钱都拿不出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笔5000块大洋的支援如同雪中送炭,而伸出援手的,正是被敌人敬畏地称为“徐老虎”的红军将领——徐海东。
徐海东,鄂豫皖苏区赫赫有名的战将。
他作战勇猛,战术灵活,令国民党军闻风丧胆,悬赏金额一度与毛泽东、朱德等红军主要领导人相当。
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徐海东选择留下,与吴焕先等战友在皖西坚持游击战争。
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他们不仅保存了力量,更将红二十五军发展壮大,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1934年,红二十五军也踏上了长征征途。
这支队伍创造了长征史上的奇迹。
他们是唯一在途中成功开辟新根据地并发展地方武装的部队。
他们出发较晚(1934年11月),却最早到达陕北(1935年9月)。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艰苦转战中,其兵力不减反增。
抵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受到陕北红军领袖刘志丹等人的热烈欢迎。
随后,陕北红军与红二十五军合并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担任军团长,成为陕北苏区重要的军事领导人,肩负起巩固根据地的重任。
与此同时,1935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也到达陕北吴起镇。
他们面临的局面异常艰难。
长征损失惨重,人困马乏,物资极度匮乏。
更棘手的是,他们刚刚经历了与张国焘的分裂风波。
此前在四川懋功会师后,手握重兵的张国焘滋生野心,拒绝执行北上方针,甚至另立“中央”。
毛泽东为维护大局,率中央红军主力先行北上,事后称此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初到陕北的中央红军,战士们穿着破旧单衣,经费极度紧张,连购买过冬物资的钱都难以筹集。
面对困境,毛泽东决定向掌握较多经费的徐海东和红十五军团求援。
他亲笔写下借条,希望借2500块大洋以解燃眉之急。
此时的红十五军团,其主体红二十五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理论上应受张国焘影响。
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借条后,没有丝毫犹豫。
他立即找来供给部部长查国桢询问家底。
得知军团共存有7000块大洋后,徐海东果断下令:“留2000块自用,其余5000块,全部送给中央红军!”
这数额,是毛泽东所求的两倍。
他叮嘱部下:“立即送去,不要多话,中央比我们更困难!”
毛泽东对此深为感动,铭记一生。
这份患难情谊贯穿了他们的革命生涯。
1941年,徐海东积劳成疾,无法工作。
毛泽东在延安百忙之中,亲自发电报叮嘱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话语中饱含关怀。
1955年评衔前夕,毛泽东特意向周恩来提议:“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大将里还应排在粟裕之后第二位。”
这既是对其早期创建苏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在中央红军危难时刻无私支援的最高褒奖。
1956年党的八大,徐海东当选中央委员。
会议期间,毛泽东常问:“海东同志来了吗?”
流露出深切的挂念。
1969年筹备九大时,徐海东起初未被列入代表名单。
毛泽东得知后神情凝重,只说了一句:“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周恩来心领神会,连夜召开会议增补徐海东为代表,并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在九大上,徐海东依然坚定地投票选举毛泽东为党的领袖。
徐海东一生忠于党,党性纯粹。
那5000块大洋的故事,如同寒冬中的火焰,温暖了红军战士,支撑了革命事业在陕北的立足与发展。
它所承载的革命情谊与忠诚,光耀史册,永世流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