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约秘书长吕特发出警告:不管是印度、巴西还是中国,如果还继续跟俄罗斯交易石油和天

北约秘书长吕特发出警告:不管是印度、巴西还是中国,如果还继续跟俄罗斯交易石油和天然气的话,我们将对你们采取100%的次级税制裁。   美国早在7月14日就给俄罗斯下了最后通牒——50天内要和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9月初起,美国将对所有俄商品一律征收100%关税。   白宫的算盘很清楚:掐住能源这个命门,逼俄罗斯让步。但接下来的操作却不只针对俄罗斯,连带着和俄有能源往来的国家也成了“连坐对象”。   北约秘书长的表态其实是配合美国的制裁节奏。 7月15日,他在国会山公开点名中国、印度、巴西三国,说如果还继续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不仅美国会动手,整个北约联盟也可能采取“非常严厉的次级制裁”。   简单来说,就是不光你买俄油要被罚,你和西方国家做的其他生意,也可能统统被加税或者限制。   北约甚至喊话让三国“给普京打电话”,要求俄罗斯停火——这要求听起来像是外交场合的“甩锅式推责”。   当然,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中印巴三国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做出了回应。   印度外交部在7月18日直接回击,明确表示“14亿人的能源安全不是儿戏”,北约的这一套胁迫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发言人甚至拿出一组数据反击:2024年欧盟进口俄罗斯化石燃料的金额高达219亿欧元,比它们给乌克兰的军援还多。   说白了,自己嘴上喊制裁,手里却照样在买俄油,这怎么算得上“国际道义”?   印度总理莫迪甚至在和普京的会谈中,提议增加对印度的化肥出口,从原来的4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   这不仅是能源合作的延伸,也是在用实际行动打脸所谓“全球孤立俄罗斯”的说法。更关键的是,印度还释放出一个信号:中俄印三方机制,有可能重新启动。   巴西这边,外交部长毛罗·维埃拉在接受CNN Brazil采访时也直言不讳:北约是个军事组织,没资格对全球贸易发号施令。巴西不是其成员国,也不接受北约的“经济干预”。   他点出核心问题:欧洲国家自己还在大批买俄能源,凭什么要求其他国家断供?这不仅是双重标准,更是霸权逻辑的体现。   中国方面早在7月15日就提前回应了这一轮舆论风波。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接受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更不会接受“长臂管辖”。   而所谓“关税威胁”,最终谁吃亏还真不好说。   欧洲在这件事上也没闲着,欧盟在7月18日正式推出第18轮对俄制裁,手段更重,目标更狠。油价上限从60美元压到了47.6美元,未来每半年还要继续下调。   欧盟还首次将印度的一家最大炼油厂列入了制裁名单,并把105艘所谓的“影子舰队”油轮新增进黑名单,制裁范围显著扩大。   除此之外,还禁止一切“北溪”管道相关活动,限制无人机核心部件出口,并切断了20家俄罗斯银行的SWIFT系统接入。   欧盟的算盘也是想削弱俄罗斯的战争预算。根据《金融时报》的统计,2024年俄罗斯靠石油收入赚了1920亿美元,占了其军费预算的七成以上。但问题在于,这一招真能奏效吗?   从目前看,俄罗斯的应对策略已经非常成熟。靠“影子舰队”绕开制裁,靠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躲避美元系统。   2024年第一季度,俄罗斯GDP增长了1.4%,虽说不算亮眼,但在高压制裁下还能正增长,已经说明能源出口对其经济支撑作用依旧强劲。   而更大的麻烦可能还在后头,如果美国真把次级制裁全面启动,全球油价势必跳涨,这对已经深陷通胀泥沼的美欧经济,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脚”。   更别说,中国、印度、巴西三国加起来,已经占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85%。如果三国联合抵制制裁,北约这套制裁体系可能直接瘫痪。   而且这次制裁风波已经激活了另一种可能性:全球“去美元化”和“去西方化”的加速。   中俄印如果重新启动三方能源和金融合作,不仅能稳住各自国内市场,还能在新兴国家中带动一股“独立自主”的风潮。   金砖国家对单边制裁的反感,早已不是新闻。这一次,可能会真正推动它们从反对走向联合对抗。   与此同时,北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匈牙利和土耳其都对能源断供表达了反对意见,欧盟内部在执行上也存在不少漏洞。从“团结一致”到“各打小算盘”,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从整个事件来看,美国和北约现在面临的核心矛盾是,他们希望用制裁手段快速压垮俄罗斯,但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不吃这一套。   中印巴的集体抗压,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反弹,更是全球经济自主性的觉醒。   以WTO为代表的全球贸易框架,本来就不支持这种“我说你不许买”的单边封锁。如今北约再怎么摆姿态,也难掩其在法理上的站不住脚。   接下来,9月初就是美国设定的“50天期限”大限。一旦俄罗斯未妥协,美国是否真会对全球主要买家全面加税,是否敢将中国、印度、巴西“拉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