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才是真的“零事故企业”——记乌努格吐山矿业的“浮选死亡槽”悲剧】在这个把“安

【这才是真的“零事故企业”——记乌努格吐山矿业的“浮选死亡槽”悲剧】

在这个把“安全第一”写进标语、挂在会议室、刷在厂房墙上的时代里,学生却在实习中死去了。

不是死在战争中,不是死在自然灾害里,而是死在一个自称“零事故”的大型央企浮选厂房中,死在一块“刚换过”的格栅板之下,死在滚烫的药液与沉重的矿浆中。

这不是讽刺,而是荒唐本身。

2025年7月23日,东北大学六名学生,穿上了那身“要与实践结合”的实习服,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了内蒙古中国黄金集团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

他们不是游客,不是闲人,而是专业学习浮选工艺的高年级本科生,正准备把书本上的“矿浆流动”、“药剂沉降”转化成现实认知。

于是,他们走上了浮选槽的上方。

于是,格栅板塌了。

于是,他们全都掉进了浮选槽。

于是,他们,全都死了。

矿浆是什么?不是温泉池,不是洗澡水。

那是矿石粉、水、浮选药剂组成的浓稠浆体,重得如铁,腐蚀如酸,其中还掺有氢氧化钠、硫化物等化学药剂。更有那高速旋转的叶轮,在水下无声而致命。

他们的身体落入其中,如同落进了一口不肯回音的黑井。

他们不是踩空一步,而是被那块自称“已更换”的格栅板出卖了。

“格栅板更换工作已顺利完成”——这是中国黄金内蒙古公司在事故发生前五个月发布的官方公文。

“上半年无安全事故”——这是事故发生前13天的安全会议上,领导们高声强调的成就。

“要高度重视隐患排查”——这是那个会议上,字正腔圆讲了又讲的“部署”。

可他们都死了。

我看到了格栅板断裂的照片,也看到了学生名单,也看到家属奔赴千里,赶到矿区,只为一句真相。

家属说:“学校说孩子正在抢救,等我们再问,孩子就没了。”

家属说:“我们要一个说法。”

我想说——你要个说法?

可你看那企业,沉默得像矿渣;你看那会议纪要,字字满是“落实”“部署”,却没人为那六条年轻生命承担哪怕一声道歉。

你要真相,而他们给你一份流程。

东北大学,是组织这次实习的主角之一。

他们让几十名大三学生去那“全国示范矿”学习,说这和毕业挂钩。学生不敢不去,也没理由拒绝。学习,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生活;而现在,命都没了。

学生的课本里,有“选矿流程图”,有“设备结构”,还有“矿浆物理性质”。可他们没学到——格栅板是可以塌的,塌了人就会死,死了也不过是一句“哀悼”。

学校,你教他们学矿,你有没有教他们防死?

你让他们去实习,你有没有评估那一块铁板能不能承重?

你在会议室念“实践教学”,有没有想过,那些孩子,是父母养了二十年的人,不是你报告上的统计数据?

而那家“零事故”的企业,它的公众号比它的厂房更整洁。

它写着“创新技术”、“智能选矿”、“全员安全意识提升”。

可一块格栅板,足以让六个年轻人归于沉寂。

它说“落实隐患排查制度”。

可是谁去查的?谁负责的?谁验收的?格栅板是哪年换的?谁签字了?

你不说。

可我们都知道,这就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屠杀,只要你哪怕比现在多做一分认真。

现在,你开会了,你通报了,你配合调查了,可孩子们的生命,不会回来。

有人会说:这是一场意外,是一种悲剧,是一次操作事故。

不,这不是意外,这是制度的必然。

当“安全第一”只是墙上的口号,当“实习参观”只是流程上的勾选,当“责任”永远可以通过制度规避的时候,死亡,就成了那个最容易落下的词。

我看到那许愿池的硬币都能被捞出来,而在这里,六条命被“格栅板”压碎,却没人伸手。

从法律上说,这是一桩安全事故。

设备的设计、承重、维护若不合格,企业负责人要负刑事责任,3至7年起步。

学校若没尽到学生安全保障义务,也有可能承担民事赔偿。

可这法律条文,有时还不如那格栅板管用。

那铁板塌了,人就死了,而法律,常常也“塌”在那里,压不出一句公道。

我要再次质问:

那块格栅板,换了吗?是谁换的?谁签字的?

你口口声声说“安全零事故”,是不是虚假的自我奖赏?

你号称“全国先进矿业平台”,你的平台,是不是压死人的台?

六名学生,他们本该是工程师,是矿业的未来,是未来的父亲母亲。

他们不是烈士,他们只是去实习。

他们不该成为“事故现场”的尸体编号,他们应该在下学期还坐在课堂里,复习“矿石磨矿粒度”和“药剂配比曲线”。

他们现在却躺在医院的冰柜里,躺在家属的哭喊里,躺在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阴影下。

我希望,不是开一次会,不是发一个通报,不是“对事件高度重视”。

我希望,有人能把手伸进那矿浆里,把责任拎出来。

我希望,不再有学生在实习中死去。

我希望——“安全第一”别只是一个高高挂起的横幅。

(来源 : 星火小院 原创:子珩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