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戴高乐航母刚回港,法军上将就当着全世界向中方喊出一句话,现场西方记者目瞪口呆: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敢穿行海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刚结束所谓“克莱蒙梭-25”行动,就在港口迎来了高光时刻。 法军高层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迫不及待召开记者会,一句颇带豪气的宣言脱口而出:“我们这次的任务,震慑了所有潜在的对手!” 这句话一出,现场的西方记者倒吸一口凉气,掌声却迟迟没响起来。有人按耐不住,举手发问:“既然如此强悍,那为什么不敢直接穿行台湾海峡呢?” 整个会场,突然陷入诡异的安静,那种空气都能听见心跳的安静。法国海军上将脸上的表情,仿佛卡住的PPT,一半是自信的笑容,另一半是说不出口的尴尬。 这次行动,法国海军摆出的是“国际舞台秀肌肉”的架势。戴高乐号,法国唯一一艘核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42000吨,号称欧洲海军的门面担当。 出发时声势浩大,新闻稿一个比一个激昂,“自由航行”“展示实力”“与盟友并肩作战”这些关键词轮番上阵。 在任务期间,戴高乐号在西太平洋多次遇见中国海军护航舰艇。按照法军的说法,这叫“温和监控”,甚至被一些法国媒体演绎成“中国的重视”,是对法国航母地位的“认可”。 可在外界看来,这更像是一种礼貌性的“盯梢”,没有实质性阻拦,但也没有放松警惕,毕竟客人还是要盯着点。 更关键的是,整段行动法国刻意避开了台湾海峡。这个动作,被看作是法军底气不足的最直接证据。 因为如果真的有足够的“震慑力”,为什么不来一场直白的“自由穿行”呢? 法国军方给出的解释听上去冠冕堂皇:我们遵循国际法,选择了更加安全的航线,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局势。 台湾海峡可不是普通的航道,一旦真敢强行穿越,就意味着要正面迎接中国的反应。法国航母在纸面数据上或许还能撑得住门面,但真要硬碰硬,底气从哪来? 戴高乐号自2001年服役至今,已经是“老将”一枚。动力系统早就被吐槽过多次,舰载机阵容也是有心无力。 更别说如今中国海军快速扩张,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让“欧洲老牌劲旅”心里没底。 其实这次“克莱蒙梭-25”行动,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对内交差”意味。 法国国内对于军费开支和航母维护成本早就质疑不断,公众时常嘀咕:“这么贵的大家伙,到底能干什么?” 于是法国海军高调搞了一场“航母外交秀”,在国际媒体上刷刷存在感。对外要表现出法国依旧是“世界大国”,对内则能交上一份“我们还有全球行动力”的答卷。 但效果如何呢?用一个法国媒体评论员的话来说:“这更像是42000吨钢铁的巡演,走到哪儿都要强调自己的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换来的并不是震撼,而更像是一种“老牌劲旅还在挣扎维持身段”的无奈。 那句“震慑了所有潜在对手”的豪言,说出来容易,但真要有人信,就难了。 因为行动过程中连最基本的“穿越敏感海域”都没做到,震慑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讽刺的是,就在法国高调庆祝“凯旋”时,许多西方记者私下议论:“如果真的有实力震慑对手,还会这么谨慎吗?” 对比之下,中国海军近年来的快速扩张让人印象深刻:新航母一艘接一艘下水,驱逐舰和护卫舰如同“下饺子”,这才是真正的“实力话语权”。 而戴高乐号,这个欧洲唯一的核航母,更多时候只是撑起法国海军“面子工程”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说到底,这场行动本质上是法国想在国际舞台刷存在感,却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穿越台湾海峡意味着冒着巨大的军事和外交风险,而法国并没有承担这个风险的资本。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最保险的路线,尽量避免“撞枪口”,把行动演绎成一次成功的“全球威慑任务”。 从宣传口径来看,这次行动确实完成了目标:至少法国国内观众还在鼓掌,国际上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真要拿这点“温和监控”当作自己被“重视”的证据,就有点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