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

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禁眼神一亮,上前颤声问道:“您现在几个孩子啦?”谁知,老太太的回答竟让他泪流满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两位老友相见,谈起各自的家庭,李佩平静地提到女儿郭芹已经去世多年。这份平静背后,是一个科学家庭为国家付出的巨大牺牲。 李佩的丈夫郭永怀,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上世纪30年代,郭永怀和钱学森同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两个年轻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空气动力学问题,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为祖国贡献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郭永怀已是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知名教授。他主持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妻子李佩在该校教授中文,一家人在美国生活优渥。 1955年,钱学森历经波折回到祖国后,立即给郭永怀写信,描述新中国建设急需科技人才的现状。郭永怀读完信后深受触动,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国效力。 为了顺利回国,56年郭永怀在送别晚宴上当众烧毁了积累多年的研究手稿。这些涉及跨声速飞行的资料如果带回国可能被美方阻挠。同年10月,郭永怀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随后国家抽调他参与核武器研制工作。从此,这位科学家开始了高度保密的生活,经常突然离家,一走就是几个月。 5岁的女儿郭芹渐渐习惯了父亲的缺席,有时郭永怀半夜回家,匆匆拿几件衣服又离开。长期的分离让这个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晚王淦昌夫妇邀请郭永怀一家吃饭,大家心照不宣地庆祝这个历史性时刻,李佩从丈夫的神情中读懂了一切。 1965年,17岁的郭芹响应号召到内蒙古插队。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学会了各种农活。冬天没有棉鞋,她写信向父亲求助。郭永怀去商店却发现不知道女儿的鞋码,他已经太久没有陪伴孩子成长。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必须立即回北京汇报。尽管天色已晚,他坚持连夜出发。次日凌晨,飞机在北京附近失事。 搜救人员发现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的遗体紧紧相拥,当人们费力分开他们时,发现中间完好无损的是装着绝密资料的公文包。这份用生命保护的数据,为20天后中国首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撑。 丈夫牺牲后,李佩将悲痛化为力量。1978年,她出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开创了应用语言学专业,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 女儿郭芹1970年因病回京,1980年确诊癌症。经过多年治疗,1996年郭芹在美国病逝,终年45岁,未婚无子。临终前她希望骨灰撒在昆明湖,那里离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很近。 1965年,郭永怀夫妇曾将48460元积蓄全部捐给国家。到了2017年,99岁的李佩再次捐出60万元毕生积蓄,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郭永怀奖学金”。她还将丈夫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文物捐赠给国家。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逝世。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的历程,也承载着一个科学家庭的奉献与牺牲。 2018年7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212796和212797的两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这对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伉俪,终于在浩瀚星空中永远相伴。 在西北某基地的烈士陵园,郭永怀的墓碑前经常有年轻科研人员前来祭拜。他们知道,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是无数像郭永怀这样的科学家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 钱学森曾在给郭永怀的信中写道:“你的回国,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其爱国精神的赞颂。 郭永怀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唯一因公殉职的烈士,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担当,什么是对祖国的忠诚。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发展的成果时,不应忘记这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舍弃了天伦之乐,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信息来源: 祖国杂志社——钱学森发文怀念挚友郭永怀: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