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间,大病初愈的王震将军回到了家乡浏阳县北盛镇马战村。一到家,王震就对三弟说:“我这次在家里多住几天。”但刚住了一天,王震就对三弟说:“不行,我得到县委去一趟。”“我早就知道你闲不得!”三弟说。 1981年11月,王震病愈返回浏阳北盛镇马战村,本想在家多住几天,却次日就去县委,这件事背后,是他对农村改革的关切。他到县委后,列举浏阳特产如夏布、豆豉、鞭炮、菊花石、雨伞、竹器,提醒干部重视农民副业生产,为什么他要这么强调?因为当时中央推行以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他希望本地领导放手支持农民致富,在县史上留下痕迹。这次去县委,不是随意走走,而是针对形势变化,给出具体指导,推广这些特产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户收入。 晚年,王震多次赴新疆考察,1980至1981年四次,后来又去,乘车穿越戈壁,查看农田灌溉,强调恢复生产建设兵团,推动经济战略。他1983年患肺炎住院,出院后继续接待新疆干部,敲桌讨论发展。1988年任国家副主席,审阅报告,签字推动农业现代化,视察农场,观察机械作业。1992年最后一次去新疆,车队沿公路前行,与当地人交谈,强调民族团结和稳定。这些活动,是不是显示出他对边疆的深厚感情?为什么他晚年还这么活跃?或许因为新疆是他一生心血所在,他总想看到那里繁荣。1993年3月12日,他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遗体火化,骨灰按遗嘱撒在天山巅峰和石河子垦区。他的贡献,留在边疆和农业领域,影响至今。 王震的一生,从贫困少年到国家领导人,经历了无数考验,早年投身革命,领导游击作战,长征中保存实力,抗日时开辟根据地,解放后屯垦新疆,推动农垦事业。这些事迹,有什么共通点?都是实干精神在作祟,他不爱空谈,总抓具体问题。晚年关心农村改革,如1981年浏阳之行,强调特产和责任制,这不光是个人行为,还反映时代变迁。为什么他能保持这种劲头?或许因为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责任,让他闲不下来。他的遗产,是那些开发的土地和稳定的边疆,我们今天还能从中受益。 他的军事生涯,值得细说,土地革命时期,任粤汉铁路工会纠察队长,组织工人罢工,反对不公。后来参加红军,任团政委,参与湘赣根据地反围剿,获红星奖章。红二六军团长征,他任政委,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坚持斗争。抗日战争,任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旅长,率队进驻延安,开展大生产,种地纺纱,缓解供给压力。解放战争,指挥部队南征北战,进军新疆后,组织和平解放,避免大规模冲突。这些经历,是不是让他从单纯军人转为建设者?建国后,新疆兵团的建立,他指挥士兵转业生产,挖掘水渠,种植棉花粮食,奠定现代农业基础。为什么这些贡献持久?因为他注重长远规划,不求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