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站在毛主席病榻前,开口就是一句:“欧洲必须联合起来,抗

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站在毛主席病榻前,开口就是一句:“欧洲必须联合起来,抗衡苏联与美国。”毛主席睁开眼,语气平淡却直中要害:“欧洲分裂,是骨子里的事。”这一句话,让施密特沉默很久。他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听听毛主席对世界格局的判断,结果毛主席直接否了他的主张,还预言世界格局之后的变化。 70年代,美苏冷战的对抗形式逐步转变为苏攻美守,苏联穷兵黩武,在军事实力上一度超过了美国,渐渐地露出了他霸权主义的獠牙。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局势的改变,于是在政策上做出了重大调整。 中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美国为了能够制衡苏联,中美在1972年正式建交。而敏锐察觉到局势变化的不仅只有毛主席,还有西德总理施密特。 施密特对美苏两国的态度不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选择一边倒的依赖,而是谋求西德在美苏争霸中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他秉持着“新东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缓和关系,在中美释放建交的信号后,施密特就筹划着访华,希望双方能建立合作关系。 1975年,施密特访问了中国,和毛主席交流了对欧洲和世界局势的看法。此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风卷残烛,但是老人家的头脑依旧清醒,对世界格局有着正确的认识。毛主席的话虽然不多,但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施密特看法中的本质。 毛主席认为美国因为深陷越战泥潭,实力有所下降,这就导致苏联少了牵制,一边在中苏边境驻兵百万,一边利用坦克优势对欧洲造成军事压力。相比之下,苏联现在比美国更具侵略性。 在对抗霸权主义这方面,施密特和毛主席的想法大致一样,但问题就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苏联的威胁太过强大,各个国家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和苏联直面对抗。 可“团结”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施密特也希望欧洲能够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可作为美苏冷战的最前沿,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对于这个问题,施密特寄希望于毛主席用他的政治智慧,来指点迷津。可毛主席给出的答案却是欧洲的分裂不可避免,并且还批评了欧洲对于苏联霸权主义的绥靖政策。 欧洲各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要么依靠美国的北约,要么依靠苏联的华约,这两个组织建立的本身就是争地盘、争市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以美苏冷战为基点塑造的世界格局中,欧洲就是作为“倾销市场”而存在的,一个团结的欧洲对美苏都没好处。 纵观历史,绥靖政策不会带来和平,只会带来霸权主义者的野心,越让步,霸权主义的“胃口”就越大,二战时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 尽管毛主席已经看到了历史的必然走向,但身处历史中的施密特,还是要尽可能的为德国的独立创造多种可能。在遏制苏联、加强经济合作等问题上,毛主席和施密特不谋而合,这次的会面也为中德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尽管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但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正是毛主席政治智慧的本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网|《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逝世 曾推动中德建交、会见毛泽东》 北京周报网|《中德关系45年:走向务实、成熟》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