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打劫就来吧!
1942年1月,香港外海阴云密布。一艘破旧货船在日军巡逻艇的间隙穿行,64岁的何香凝紧握儿媳孕肚,衣襟内藏着她未完成的《墨梅图》。
突然三声枪响划破海面,海盗快艇如鲨鱼般逼近,而这位同盟会最后的女杰,在枪口下挺直脊梁吗,告诉他们,何香凝在此!
何香凝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革命家、女权运动先驱及著名画家。
作为中国国民党左派代表,她长期致力于推动妇女参政议政,1924年促成首次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并创立中华妇女节会组织妇女参与抗战救护、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全国政协 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支持婚姻法改革与妇女经济独立。
然而在香港沦陷后的街道弥漫着血腥。
日军刺刀挑落商铺招牌,宪兵队名册上何香凝三字被红圈标记,因为她是孙中山遗嘱见证人,廖仲恺遗孀,更是公开撕毁国民党党证、痛斥蒋介石“革命叛徒”的硬骨头。
当宋庆龄乘最后一架飞机撤离,何香凝却将通行证让给年轻党员,自己留在炼狱中心。
在日军搜查队闯入寓所那日,客厅案头墨迹未干。
何香凝提笔临摹郑思肖的《无根兰》,对明晃晃的刺刀视若无睹。
流利的日语应答让军官愕然,离去时竟向她行了个军礼,而这戏剧性一幕源于1903年东京留学时的积淀,彼时她为同盟会传递密信,常穿和服出入警视厅。
当海盗的子弹嵌入船舷时,船长瘫软在地。
而何香凝却嗅出劫匪的福建口音,想起十九路军残部。
那是在1932年淞沪血战,她亲赴吴淞口劳军,变卖画作换回三十车纱布。
之后1933年福建事变失败,她冒险收容溃散官兵。
此刻她扬声报出姓名,如同亮出淬火半生的宝剑。
就在这似乎快艇上传来骚动。
而劫匪头目原是十九路军老兵,曾举着何香凝募捐的棉衣挺过寒冬。
当船员搬出船上仅有的米粮,何香凝反令分给海盗一半,都是被日本人逼到绝路的同胞。
之后她展开《墨梅图》,焦墨枯笔如铁枝刺破宣纸,那恰是此刻的写照。
而海盗离去前向货船敬礼的奇异画面,深藏着何香凝的精神密码。
1909年广州起义前夜,她典当翡翠耳环购得勃朗宁手枪,裹在绣品里送入黄兴手中。
还有1927年“清党”时被捕,她用炭笔在牢墙绘出傲雪红梅,题诗冰霜压我报春心。
在香港沦陷后拒领日伪配给粮,每日以芋头充饥,写下宁做饿殍不为奴。
而这些故事早随她的画作传遍华南。
海盗看见的不仅是位老妇,更是半部活的革命史。
在脱险后货船驶向广东游击区。
何香凝在台山登陆时,背囊里《墨梅图》已添新枝,那是她蘸着海水调墨,在颠簸中完成的。
画上题跋“岂止傲霜雪,肝胆照海天”,恰是她此番渡劫的注脚。
此后三年,这幅画跟着她穿越粤北硝烟,在韶关伤兵营,她以画换药救治游击队员,在桂林义卖会,《墨梅图》拍出二十担军粮。
当日军悬赏十万大洋买她人头时,老农连夜用牛车将她藏在稻草垛里转移,只说,您画的梅花,我娘贴在灶王爷旁边辟邪哩!
1951年北京中山堂,何香凝与昔日海盗首领重逢。
已成为南海民兵队长的他捧出泛黄报纸,头版正是《墨梅图》复制品。
当年要不是您那船粮食,我们早饿死在荒岛了。
老人微笑展卷,见画上海涛间添了艘小船,恰似1942年那场生死相逢。
2008年《何香凝艺术展》赴东京巡展,策展人特意将《墨梅图》与日军侵华档案并置。
枯笔横扫的枝干劈开血色史料,犹如当年那声穿越弹雨的宣告,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惧死亡,而是在深渊前依然相信人性微光。
真正的力量无需刀枪,当精神挺立成灯塔,连劫匪都会放下刀枪致敬。
她的勇敢从不是鲁莽,而是坚信正义终能压过邪恶,坚信人心深处的良知不会被乱世完全吞噬。 何香凝,就是这样一位满身傲骨的奇女子。这般家国胸怀、责任担当,令无数男子也深感汗颜,巾帼不让须眉,向她致敬!
中国三八妇女节的倡导者是何香凝。
她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并在1924年首次提出在中国设立“三八”国际妇女节,以纪念和庆祝妇女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的成就,同时呼吁关注妇女权益,促进性别平等。
在那之后以后,每年的3月8日被正式定为中国的三八”国际妇女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