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群臣建议皇帝将小男孩赐死。可是,8岁的小男孩却面不改色,对着朱元璋说:“你不杀我,我将来拥有霸业,还可以和你做朋友!”朱元璋一惊,这句话正说到他的心里。 塞外的风卷着沙尘拍打南京城墙,那年月里明太祖朱元璋刚坐稳江山,眼皮底下还压着件棘手事。 问题是,朱元璋真信一个毛孩子能争霸业?鬼才信!他精着呢。放陈理一马,图的啥?不是信那个“朋友”的鬼话,是做戏!做给全天下看!让老百姓瞅瞅,他老朱不光能狠,他还能仁!他不仅杀尽功臣,他还能饶恕仇人的根苗!这买卖划算啊,用一个小孩子脑袋大小的“风险”,换来“仁德”这顶高帽子戴上,稳赚不赔。那些喊杀的臣子,看着忠君为国,其实就是想拍个安全马屁。老朱心里明白:这帮人,杀伐果断的样子是表忠心,真放陈理一条生路,他们敢吭半声不?不敢!这出戏,他就是总导演。 想想挺讽刺。陈理那话,也许是绝望中本能的反击,也许是骨子里那点残余的血性无意触动了一个帝王内心最隐蔽的寂寞与不安全感。朱元璋被戳中那一刻,暴露的不是慈悲,是他高处不胜寒的孤单和对“平等”这个词近乎扭曲的、藏在最深处的渴望。可惜啊,帝王的“朋友”岂是那么好做的?陈理后来虽然没死,也是被严密监视,流放到高丽,终其一生,都是个政治的符号和囚徒。“霸业”成了笑话,“朋友”更是天方夜谭。老朱放他一命,本质是利用他的小命儿和那句童言,给自己涂上一层油彩,演一出“圣君仁德”的大戏而已。对真正的朱元璋而言,威胁和算计永远不会停止,无论是朝堂上口沫横飞的大臣,还是眼前这个年幼的“前朝余孽”。 这事儿的冷酷内核被包裹在那个“宽仁”的决定下面。它告诉我们,帝王心思你别猜。他的一念之间,与其说是天恩浩荡,不如说是政治考量精确算计的结果。陈理那句“做朋友”的天真之言,在那个冰冷权力场的绞杀机器里,溅起的水花微小得可怜,终究被历史的沙尘迅速掩埋。所谓的温情面纱,只是包裹赤裸现实的一层薄纱,风一吹,就露出了铁一般冰冷的底色——皇权之下,亲情、友情甚至是一个孩子的性命,都不过是摆在权力天平上的砝码,随时可以挪动。朱元璋的“手下留情”,恰恰是皇权游戏规则最残酷一面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