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欧峰会前一天,欧盟突然对华开出一个前提条件,要中方必须满足   据金融时报报道

中欧峰会前一天,欧盟突然对华开出一个前提条件,要中方必须满足   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表示,“贸易与安全息息相关”,因此东大应在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会晤时回应这一关切,“解除欧方的疑虑”。   但虽说欧盟嘴上喊着“安全”,可眼睛却紧紧盯着中国占全球60%份额的光伏产能,盯着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半年涨了12%的中国电动汽车。   去年他们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偷偷给柏林发了份报告,说要是真加税,宝马、大众在华工厂的利润得缩水18%——要知道大众集团35%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奔驰在华销量比欧洲本土还多15万辆。   这种时候提“安全”,更像是给保护主义裹了层糖衣,既想拦住中国产品,又怕得罪自家靠对华贸易吃饭的企业。   欧盟内部的算盘打得更精。冯德莱恩代表的“强硬派”和科斯塔背后的“务实派”吵了快俩月,法国想保住本土的电池工厂,德国却怕巴斯夫在湛江的100亿欧元化工城项目黄了,意大利更是惦记着中国对米兰世博会的投资。   最后想出这么个“前提条件”,也算是两派妥协的结果:既给了强硬派“对华施压”的面子,又给了务实派“留谈判余地”的里子。   就像2023年中欧峰会前,欧盟也突然提过“稀土出口管制”的事,最后还不是在中方拿出“扩大稀土加工合作”的方案后不了了之。   数据这方面也不容乐观。2024年中欧贸易额虽然突破了8500亿欧元,但欧盟对华逆差仍有2300亿,其中新能源领域占了近三成。   欧盟委员会经济司做过个测算:中国光伏板在欧洲的售价,比本地企业低22%,这让德国的SolarWorld、法国的Voltalia等企业去年关了6家工厂。   可他们忘了,中国从欧盟进口的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每年也给德国博世、法国赛峰送去过千亿欧元订单。   卡拉斯说要“解除欧方疑虑”,潜台词是想让中国在三个领域让步:一是放宽对欧洲农产品的准入(比如法国的奶酪、西班牙的火腿,现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检测流程比美国产品多3道)。   二是放慢新能源产业的扩张速度(他们觉得中国的光伏产能已经够全球用两年了);三是在稀土加工技术上“共享更多细节”。   但欧盟自己也清楚,这些条件里的“必须满足”,更像是讨价还价的开场白——毕竟中国手里也有牌:欧盟27国里,有19国的最大贸易顺差来自中国,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匈牙利的电池工厂,都指着中国投资活下去。   从实际影响看,这条件更像是给欧盟内部看的表态。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在国内被反对党骂“对中软弱”,德国绿党则天天念叨“要和中国去风险”,卡拉斯这时候喊“必须满足”,能暂时堵住这些声音。   但真到谈判桌上,欧盟恐怕不敢太较真——欧洲中小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53%的欧盟小企业依赖中国供应链,要是真因为“条件没满足”谈崩了,意大利的皮具商、荷兰的光刻机配件厂第一个不答应。   而中方这边其实早有准备。商务部前几天悄悄公布了组展计划,下半年要带1200家中国企业去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其中一半是专精特新企业,手里攥着欧盟急需的新能源技术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