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刘备能看出马谡不可大用,为何诸葛亮看不呢?因马谡没有那么差劲

公元223年,白帝城的永安宫内,先主刘备躺在病榻上,神色憔悴,气息微弱。他召集群臣,对他们做出最后的嘱托,尤其是将自己的幼主托付给了诸葛亮。刘备在忙碌中仍不忘提醒众人:“马谡言辞夸张,切不可重用。”当时,诸葛亮见先主奄奄一息,心中不忍违逆,只得默默应允。然而,五年后,诸葛亮仍然重用了马谡,结果因其失误而葬送了北伐的良机,最终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诸葛亮被视为《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谋士,他精于用人之道,但却未能看透马谡的缺陷。反倒是刘备清晰识破了马谡的本质,这一点让许多人感到困惑。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刘备能识破马谡的不可靠,诸葛亮却看不到呢?”

马谡的生平简介

马谡排行家中第五,字幼常,三国时期襄阳宜城人,同时也是名将马良的幼弟。马家共有五兄弟,其中马良排行第四,名声远扬。除马良外,马谡的名气也是颇为显赫。赤壁大战后,马谡与马良的才名吸引了刘备,纷纷投靠其麾下。随后,马谡随先主入川,先后担任县令、太守等职务。他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谋略受到诸葛亮的青睐,备受重用。

马谡的性格与特征

根据《三国志》记载,马谡与董允、陈祗、董和、陈震、吕乂、刘巴、马良等人被陈寿编入同一传记中。众所周知,陈寿的传记是按文武官员类型分类的,而董允、陈祗、董和等多为文官,这间接表明马谡的性格更偏向文臣,善于谋略而非战场实操。

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

众人皆知,诸葛亮为人用人公正,择贤而任,绝不轻易信任关系好的朋友。比如李严曾因谎报军情被废,而敌方的姜维也曾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律己。因此,马谡能够获得他的器重,自有其过人之处。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意即诸葛亮与马谡讨论军事话题,可以从白天谈到深夜。诸葛亮时间宝贵,不会与无趣之人耗费良久,能与马谡畅谈通宵,说明马谡的见解独到,理论功底扎实。

两件事最能体现马谡的军事理论水平:一是刘备去世后,南方孟获叛乱,诸葛亮拟定“攻心为上”的策略,马谡与其意见一致,显示了他的智谋。二是北伐期间,诸葛亮忌惮魏国司马懿掌控的雍凉兵力,马谡提出“无间道”计策,成功促使曹睿废除司马懿,显示其谋略可圈可点。

总结评价

马谡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个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谋士。他能担任参军,能出谋划策,但缺乏独当一面的实战能力。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正好形容了马谡理论多于实战的特点。刘备洞察了这一点,而诸葛亮则因马谡卓越的理论能力而忽视了他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最终导致丢失街亭的惨剧。由此可见,刘备能识破马谡不适合重用,诸葛亮却未能及时察觉,关键在于马谡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理论强于实践,这一点被诸葛亮所忽视。

(资料来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作者龙傲,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