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22日,北京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的事件。这一天,1300多名参加乙未科会试的举子,放下手头的一切,纷纷在一篇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书上签名。这份上书,名为《上今上皇帝书》,其中提到的“皇帝”是光绪帝。举子们联合起来,准备上书光绪帝,强烈反对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这场举动的背后,是两位熟知的名字:康有为与梁启超。它后来被历史铭刻为“公车上书”。
在这1300名举子中,有一位名叫黄乃裳的福建人。与其他举子不同,黄乃裳参与上书的动机不仅仅因为国难家仇。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黄乃裳的胞弟黄乃模在黄海海战中英勇牺牲。黄乃裳的内心,仇恨与痛苦交织,他的人生轨迹在这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与中国的革命历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黄乃裳,1849年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黄乃裳的童年充满了贫困的阴影。由于家庭贫困,他的父亲30岁才娶妻,且黄家的三个叔叔终身未婚。小时候,黄乃裳就必须亲自下地干农活,劳作极为辛苦。一次他给别人插秧时不慎跌倒,东家关心的第一句话竟是“秧盆没摔坏吧?”这句话似乎揭示了贫穷的现实:穷人的命,似乎不值一提。
即便如此,黄乃裳依然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进入了当地的私塾,尽管家境贫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了秀才、举人,最终成功参加科举。然而,黄乃裳参加科举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希望通过这个途径推广基督教,传扬西方文明。
黄乃裳的信仰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基督教传教士薛诚恩在1866年来到福州,为黄乃裳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理念。特别是基督教推崇科学和理性,这深深打动了黄乃裳。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黄乃裳开始意识到,国家的富强不是依赖于宗教,而是通过科学与制度的改革。基督教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播宗教信仰,更是将科学与文明传播到中国。
然而,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黄乃裳对中国前途的看法。清朝在战败后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赔偿巨款并割地给日本,这让黄乃裳意识到,基督教并不能拯救中国,唯有改革才能带来希望。1895年,黄乃裳赴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在那个时代,已47岁的他已经是年近知天命的年纪。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改革思想,成为黄乃裳心中最后的希望。
他积极投入到变法的讨论与实践中,并在戊戌变法期间,四处奔走,力挺变法。然而,随着变法的失败,黄乃裳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慈禧太后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黄乃裳榜上有名。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狼狈逃回福建,开始了另一段波澜壮阔的救国之路。
在此后的岁月里,黄乃裳不再沉浸于失败的痛苦中,而是选择了走一条全新的道路。1900年,黄乃裳毅然选择移民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垦荒生涯。沙捞越的环境恶劣,黄乃裳与垦民一起披荆斩棘,亲自下田,艰苦的生活几乎让他丧命。然而,经过几年的坚持和奋斗,“新福州”开始展现出生机,垦农们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生活也慢慢有所改善。
可惜的是,正当一切开始变得光明时,黄乃裳与当地沙捞越王的矛盾加剧。沙捞越王不满黄乃裳不愿经营赌馆和鸦片生意,最终逼迫黄乃裳离开。在新福州的事业刚刚起步时,黄乃裳选择了离开,而他也因在新加坡结识了孙中山而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与孙中山的会面,使黄乃裳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他决定投身革命,积极支持辛亥革命。黄乃裳回到国内后,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还积极投身革命。1911年,他在福州起义时,亲自举旗冲锋,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
然而,黄乃裳的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后,黄乃裳为反对袁世凯不遗余力,最终被捕入狱。即便如此,黄乃裳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终于在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下被释放。此后,他继续为国家振兴、教育事业不懈努力。
黄乃裳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坚韧与担当。他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许多革命先驱的支持与推崇,许多后来中国的革命者,都是黄乃裳的学生。
直到1924年,黄乃裳在福建病逝,享年76岁。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奉献与牺牲,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使命感。黄乃裳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为国家谋幸福”的真谛。他的事迹影响了后人,许多黄乃裳的后代,如林文庆、伍连德和林可胜等,依旧继承了他的家国情怀,并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乃裳在诗巫的事业,虽然面临艰难的困境,但终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诗巫,是沙捞越的第三大城市,依然有许多纪念黄乃裳的地方。他的精神,依然鼓舞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