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有一个奇葩现象,当北约三十几个国家给乌克兰送飞机,导弹,坦克等武器时,世界上好像只有一个国家给俄罗斯支援炮弹,那就是中国的近邻朝鲜。 俄乌战争已经打到第三年了,原本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俄乌之间的一场地区冲突,最多打几个月、打一阵子就结束。 但现实却是,这场战争不仅没熄火,反而越烧越广,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选边站”。 尤其在西方国家眼里,这不仅仅是乌克兰的事,更是他们和俄罗斯之间长期博弈的延续。 北约国家几乎是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从军事援助到经济支持,再到舆论宣传,几乎每天都有新一轮的援乌措施出台。 背后最积极的自然是美国,一方面是出于地缘政治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阵营就显得孤单得多,许多国家要么保持观望,要么干脆对它避而远之。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朝鲜成了少数几个明确表态支持俄罗斯的国家之一。 朝鲜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准战争状态”的国家运转方式,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政策导向和生产体系,几乎都围绕“随时打仗”这个目标在运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军工体系自然成了经济的核心支柱之一。 虽然国家体量不大、人口数量也有限,但朝鲜的劳动力调度极其集中和高效。他们的军工企业常年不间断运转,大部分工厂实行轮班制,分两班甚至三班倒,一天24小时机器不停歇,人换班接着干。这种高频率、高强度的运作方式,使得他们在弹药产量上能迅速拉满产能。 为了提高效率,有些厂区甚至是“吃住在厂”,工人直接在宿舍与车间之间往返,最大限度压缩生产空档。 和西方军工产业偏重“精密、智能、高成本”的发展思路不同,朝鲜更注重实战需求。 它的弹药设计思路很朴实——不追求高端性能,而是讲究制造方便、结构简单、便于储存和大量生产。 这些炮弹谈不上技术多先进,但胜在结实、耐用、够用。战争打到最后,拼的不是谁的装备更贵,而是谁能持续供得上、打得久。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朝鲜为什么要这么“挺身而出”? 早在冷战时期,朝鲜就是苏联在东亚的重要盟友。 那个时候,苏联在经济、军事、工业等方面都给了朝鲜大量援助,几乎是全方位的扶持。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培训,再到武器装备,朝鲜靠着苏联的支撑一步步站稳了脚跟。金日成时代就把苏联当作真正的大靠山,朝鲜的很多制度、思想路线,也都是照着苏联的样板学来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自身也陷入了混乱和衰退,但在朝鲜眼里,它依然是当年的那个“老大哥”。 尽管经济上再难,影响力再弱,对朝鲜来说,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依然存在。 再加上两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的共同立场,比如都反对美西方的单边制裁、都不满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这种“同病相怜”的共识让他们越走越近。 现在,俄乌战场胶着,俄罗斯正需要外部的政治和物资支援,朝鲜则趁机强化“传统友谊”。 不光公开表态支持,还传出提供弹药、火炮等军事物资的消息。 对朝鲜来说,这也是一次外交上的“博弈”:一方面讨好俄罗斯,换取经济与能源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搅局”,打破国际孤立的局面。 所以说,朝鲜对俄罗斯的“仗义”,其实是有算计的——有历史情感基础,更有现实利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