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一个国家,欠的钱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了,居然还稳稳当当地在全球撒着军舰,特别是那11艘核动力航母,一艘一艘地往你家门口晃,谁看了不觉得魔幻? 美国欠了37万亿美元,还能在全球晃着11艘核动力航母,这听上去像是电影剧本,但却是真实发生的事。 一个国家债务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却依然是全球军事舞台上的“旗舰C位”,这背后的逻辑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确实绕得够深。 2025年2月,美国国债正式突破37万亿美元大关,折算下来,全国人均负债超过11万美元。这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 更离谱的是,光利息支出在2024年就高达1.13万亿美元,平均一天光是利息就要付出31亿。这笔钱,已经比美国给教育、交通和退伍军人事务的总支出还高。 可就是在这种财政窟窿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美国军费却在不断上涨,2026年国防预算预计将突破1万亿美元。 这钱都花哪了?答案之一就是那11艘核动力航母。 以“福特级”为例,一艘造价130亿美元,年维护费用20亿,还不包括舰载机、保障船、补给舰等一整套配套体系。 而“尼米兹级”虽然老点,但也得花上百亿才能撑得住30年的生命周期。整个航母战斗群一年花费超过300亿美元,平均每天烧掉8000多万美元。这么烧钱的大家伙,美国竟然能保有11艘。 谜底其实早就写在美元的背后——美国花的是别人的钱。 1970年代后,美国通过“石油美元”绑定中东石油出口,把美元变成了全球交易的硬通货。 只要世界各国还要买油,就必须储备美元,而这些美元的去向之一,就是回流美国买国债。 等于大家买了美国的债,美国拿这笔钱继续扩张军力,军力又反过来为美元背书,形成一个闭环。 直接的例子是,2020年美联储一口气印了5万亿美元,全世界就跟着一起通胀。美国国内还能靠高消费、强出口消化,但发展中国家则直接被物价暴击。谁也没想到,美国印钱,全世界一起买单。 而当哪个国家试图跳出这个游戏时,美国的航母就会出现。 利比亚当年试图用黄金交易石油,结果第二天美军航母就出现在地中海。伊朗想用欧元结算石油,尼米兹号马上开进波斯湾。 美元霸权和航母威慑,一直是美国全球控制力的两根支柱,谁动了美元的奶酪,谁就会看到航母远远地开过来。 这套剧本几十年来屡试不爽,但现在,裂缝开始出现。 2024年6月,沙特正式终止与美国的“石油美元协议”,宣布允许以非美元结算石油出口。这不是小事,因为这等于把美元从石油霸权的核心位置上拉了下来。 紧接着,中国和东盟75%的贸易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印度和俄罗斯90%的交易用本币,整个“去美元化”趋势开始加速。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美国国债中由外国持有的比例已经从40%跌到28%,这意味着,美国越来越依赖内部资金来填债务窟窿。 一旦利率走高,利息支出会变成吞噬财政的大黑洞。 这时候再来看看美国那庞大的航母舰队,就更显得魔幻了。 2026年,尼米兹号将退役,而新一代“约翰·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被一拖再拖,可能要等到2027年。 美军舰艇总数295艘,其中超过100艘因维修延误无法按时部署,甚至出现了将维修业务外包给韩国、印度的情况。到了2023年,美军一度在全球出现“航母空窗期”,西太平洋连续几周没有一艘航母在岗。 曾经的“全球警察”,如今自己都快顾不过来了。 而且,美国国内财政也在吃紧。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测,到2030年,社保基金将因利息支出而耗尽。32个州养老金系统已经发出预警。 有经济学家测算,现在美国每借1美元,只能带来0.33美元的经济增长,财政效率已经处于崩塌边缘。 如果继续这么借下去,不是航母停航就是公务员断薪。 历史也不是没有先例,大英帝国当年就是被债务拖垮,苏联解体前也曾大举扩军,结果财政压垮了政权。 诺里尔·鲁比尼在《金融时报》撰文警告,美国正在重蹈1929年大萧条的老路,只不过这一次,是以超级大国的身份。 眼下,已有23个国家成立了“去美债联盟”,15个国家签署了本币交易协议。如果有一天,美国国债没人接盘,航母也就只能停在港口晒太阳。 目前看起来,美国的债务和军力之间的“魔法平衡”还能维持,但这种靠全球买单的游戏终究玩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