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长命,历史上这5位忠臣为国为民奉献一生,却都死得惨烈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5-02-13 03:44:43

前言

在古时候,为人臣子虽然是能够收获名利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因为你不能断定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明君还是个摆烂的昏君。

所以很多时候就算当臣子的浑身本事,竭尽全力为国为民奉献了一生,也敌不过皇帝一个念头轻而易举地就成为了刀下亡魂。

历史上就有这么五位忠心耿耿了一辈子的忠臣良将,他们虽然都是一心为国,但统治者却不领情,让他们死得惨烈。

一、改革强秦:商鞅

经过了春秋时期几百年的列国纷争之后,诸侯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这就对国家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于是有些后起之秀的诸侯国为了变强,就开始主动进行改革寻求强国。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也曾登顶过,多少也算老牌强国了,但是对上了那些改革变强的国家却频频吃瘪,于是当时在位的秦孝公也开始琢磨秦国改革。

这时候正好有一个从卫国来的人向秦孝公毛遂自荐,并成功让秦孝公眼前一亮,最终拍板决定重用他来为秦国进行改革,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在秦国的改革可谓是几乎让秦国从头到尾变了个样,从前秦国是陈旧的世卿世禄制,体制和阶级都非常的闭塞腐朽,国人有什么激情去为国而战?

然而商鞅推行的军功授爵制却让秦国的阶级通过杀敌立功流动了起来,因为这就意味着只要有军功,谁都有机会成为贵族,大大激发了国人的战斗力。

虽然商鞅的变法对秦国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秦国原先的那些旧贵族来说就不那么美妙了,因为阶级开始流动就意味着它们的蛋糕被动了。

因此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旧贵族就没有一刻是闲着的,一直在跟秦孝公说商鞅坏话,想让他被君主猜忌从而身败名裂,停止这场变法。

可惜秦孝公变法的决心那叫一个坚定,他对那些反对的声音充耳不闻,只是全力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然而在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的处境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秦惠文王在继位之前跟商鞅就有些私人恩怨,而他继位之后又有那么多旧贵族给他吹耳边风,这就让商鞅更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最终他听信了商鞅谋反的污蔑,先是诛杀了商鞅,后来甚至连他的尸身也没放过,对他进行了车裂,并诛灭了全家,一代治国能臣就落得了这么一个凄惨的下场。

二、始皇心腹:蒙恬

虽然说商鞅是死得可惜,但是幸好秦惠文王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商鞅的改革是实打实有利于秦国的,因此并没有废除他的改革成果。

这就让秦国在此后的数代君主之间越来越强大,直到秦始皇时期达到了巅峰,而秦始皇也是满怀壮志,最终一统六国,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但是统一六国谈何容易?守江山更是难上加难,秦始皇虽然有着李斯这个能臣辅佐,但武将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秦国就有王翦老将军非常值得信赖。

然而王翦毕竟年纪大了,秦始皇是需要提拔起来更年轻的武将心腹的,于是身为秦国名将后代的蒙恬就是这个被选中的人。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期间,蒙恬就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在征讨楚国的时候立功,后来更是在最后攻打齐国的时候作为主将赢得胜利,彻底奠定了他的地位。

但是六国统一不代表着万事大吉了,扫清了内乱之后,秦始皇又让蒙恬去抗击匈奴,最终不仅成功保家卫国,甚至还开疆拓土,超额完成任务。

这就让蒙恬彻底成为了秦始皇的心腹,甚至连修筑长城这么重要的事都交给了蒙恬监督,还将被贬到边疆历练的长公子扶苏交给他辅佐。

可惜秦始皇英年早逝,并且死前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结果让胡亥和赵高摘了桃子,扶苏和蒙恬两人在边疆接连被害,可惜一代名将就这样饱受冤屈地死了。

三、削藩集权:晁错

虽说“文景之治”让汉文帝和汉景帝成为了历史上的明君标杆,但他们说到底终究是皇帝,虽然贤明但同样也非常无情,为了权利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汉景帝就是这么个贤能但又无情的皇帝,他在位时期有一个能力和名望都非常好的大臣——晁错,并且晁错还是汉景帝的老师。

对这位老师,汉景帝几乎言听计从,而晁错也尽职尽责地为皇帝排忧解难,当时汉景帝最大的烦恼就是如何整治那群心怀不轨的诸侯王,从而将权力收归自己手中,于是晁错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削藩。

晁错认为这些诸侯国狼子野心,虽然削藩会导致他们叛乱,但是不削藩难道他们就能一直安分么?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直接对他们进行削藩。

这个建议被其他大臣们强烈反对,但是汉景帝却觉得晁错说得有道理,最后拍板决定立即对诸侯国的藩地进行削减、更改他们的法令。

但汉景帝实在是低估了这群诸侯国的脾气,他们早就被养成了天老大我老二的德行,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之后干脆直接联合起兵叛乱。

这一下就给汉景帝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赶紧和臣子们商量怎么解决,最后竟然听从了一个建议:既然矛盾是晁错引起来的,那就杀了晁错以平众怒。

于是尽力想着如何平叛的晁错就这样毫不知情地被自己深信不疑的君主、学生给卖了,在被骗上朝的路上被拦了下来,当场腰斩身亡,甚至全家也都被诛灭。

四、为国抗金:岳飞

随着“靖康之难”的发生,宋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徽钦二圣被俘,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深受金国的威胁,只能南逃建立了南宋。

然而宋朝的重文轻武和软弱几乎是刻进骨子里的,即使宋高宗重新组建起了朝廷也依旧没变,甚至面对国家危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也是屈辱求和。

这就让那些主张与金人开展的主战派人士极其不满,其中就有岳飞这个完全有能力打败金军,但却深受朝廷牵制而寸步难行的将军。

岳飞进攻金军的成果实在是太显著了,他让金人感到畏惧,于是金人就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了奸臣秦桧和宋高宗身上,威胁他们杀了岳飞来向金国赔罪。

这指控完全没道理,两国交战哪有这种说法?然而宋高宗还真就吃这套,被吓得当即就同意了秦桧和他的党羽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岳飞。

在监狱中,岳飞受尽了酷刑,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向秦桧弯腰,于是最终被秦桧构陷成了死罪,惨遭杀害,甚至他的儿子和部将也被牵连杀害,满门忠烈。

五、救时之臣:于谦

从朱棣迁都北京开始,明朝就一直都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得不说还是相当有骨气的,至少比宋朝那群软骨头皇帝好多了。

可惜大明的皇位传到了第六代的时候,老朱家却出了个家族耻辱,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正是他非要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不仅自己被俘,还让国家陷入危机。

而在朱祁镇被俘期间,负责保卫整个国家命脉的就是朱祁镇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和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这对君臣成功让明朝在危难的紧要关头存活了下来,因此也被称为“救时君臣”。

尤其是于谦更是有着非凡的魄力,虽然皇帝同样被敌人俘获,但他却不像宋朝那样一心想着救皇帝回来,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保国安民上。

不得不说这是正确的,但他不主张救朱祁镇也导致他被朱祁镇深深记恨上了,后来朱祁镇被释放回国之后成功复辟,随即就对于谦等救时之臣进行报复。

于是身为忠义之臣的于谦就这样无辜惹来了杀身之祸,全家也都受到了牵连,让天下百姓都为他鸣冤,可见于谦的无辜与明英宗的昏庸。

结语

所以说古时候为人臣子实在是太看运气了,要是有唐太宗那样的皇帝才能君臣相得,不然就算再有能力,也逃不过一个替死鬼的命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