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使领馆以中文转发美国联邦调查局推文: 美国司法部在2023年宣布,来自加州圣何塞的59岁工程师龚晨光(音译)承认窃取了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商业秘密技术。 先说这个人,龚晨光,中美双重国籍,在硅谷工作多年。2023年1月,他被洛杉矶一家专门搞研发的公司雇佣,职位是集成电路设计经理。 这家公司具体叫啥没说,但从技术内容来看,很可能和美国军方合作紧密,毕竟涉及核导弹检测和战斗机防御系统。 龚晨光的工作内容是设计和验证红外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用来检测核导弹发射、追踪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的,同时还能让美国战斗机检测并规避热寻导弹。 结果,他上班不到三个月就开始搞小动作。从2023年3月30日到4月26日被解雇这段时间,他把公司电脑里的3600多份文件偷偷拷到了个人存储设备里。 这些文件包括啥呢?有太空基系统用的先进红外传感器设计蓝图,还有能让战斗机干扰热寻导弹的技术资料。好多文件都标着“专有”“出口管制”“仅限官方使用”,一看就是敏感材料。 后来联邦调查局搜查他在千橡市的临时住所时,还真在他的存储设备里找到了这些文件。 这里面的技术可都是高精尖的。比如说红外传感器,它能在太空里捕捉到核导弹发射时产生的高温尾焰,哪怕是在大气层外也能追踪到。 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速度那么快,传统雷达有时候反应不过来,红外传感器就能补上这个漏洞。 还有战斗机规避热寻导弹的技术,热寻导弹是靠追踪飞机发动机的热量来锁定目标的,而龚晨光偷的技术能让飞机提前检测到导弹的红外信号,然后释放干扰弹或者调整飞行路径,让导弹追不上。 再深挖一下,龚晨光可不是第一次和中国政府的“人才计划”打交道。从2014年到2022年,他多次向中国的“人才计划”提交商业提案。 比如说2020年,他提出要开发低光图像传感器,用于夜视镜,还提到了之前工作过的国防公司的型号。还有一次,他提到了模数转换器技术,这玩意儿在雷达和导弹导航里都有应用。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在2019年的一封邮件里说,虽然知道在美国国防行业工作时去中国有风险,但他觉得自己能为中国的“高端军用集成电路”做贡献。 这个案子的影响可不小。首先是经济损失,检察官估计超过350万美元,但这只是直接损失,技术泄露带来的间接损失可能无法估量。 想想看,如果这些技术被其他国家拿到,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可能就不那么灵光了,战斗机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也会下降。 特别是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过5马赫,还能机动变轨,现有的防空系统很难拦截,而龚晨光偷的技术正是用来追踪这类导弹的。 从法律层面来说,龚晨光违反了美国的《经济间谍法》,最高可判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 他在2023年认罪,本来定的是2023年9月29日判刑,但到2025年7月还没看到最新进展,可能还在走法律程序。 这个案子也反映出美国对技术出口和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 再往大了说,这不是个孤立事件。近年来,美国司法部一直在打击所谓的“中国技术窃取”行为。 比如说2014年,一个叫苏斌的加拿大华人就因为入侵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电脑系统,窃取F-22和F-35战斗机的技术资料被起诉。 还有2023年,苹果公司的一名前工程师被指控窃取自动驾驶技术,打算带到中国。这些案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嫌疑人要么和中国政府的“人才计划”有关,要么直接把技术往中国带。 这里面其实折射出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和国家安全博弈。美国现在把中国当成战略竞争对手,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军事技术等领域严防死守。 而中国呢,也在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但不可否认,有些企业或个人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 就像龚晨光这个案子,他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偷点技术资料,没啥大不了的,但实际上,这些技术一旦被用于军事领域,可能会改变战场的力量平衡。 比如说,中国近年来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发展很快,像东风-17这种乘波体导弹,美国到现在都没有有效的拦截手段。 如果龚晨光偷的红外传感器技术被中国掌握,可能会让中国的反导系统更上一层楼。反过来,美国也在加强自己的防御能力,比如天基红外系统(SBIRS),就是专门用来追踪导弹的。 2025年1月,日本还宣布要在货运飞船上测试红外传感器,目的也是为了监视高超音速导弹。 不过,技术这东西是双刃剑。中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也面临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 比如说华为,因为涉及5G技术,被美国打压得够呛。而美国自己呢,也不是铁板一块,像雷神公司这种军工巨头,还因为欺诈和行贿被罚款9.5亿美元,可见内部也有不少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