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袍将军薛仁贵,托各路影视改编、文化创作的福,这位“大唐军神”的知名度极高。那么他究竟有多厉害,才能被广大历史爱好者们称作“大唐军神”? 在民间传说中,薛仁贵是一代雄主、天可汗李世民的“应梦贤臣”。 要知道,初唐时可正是将星璀璨的时候,光是唐太宗亲封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就有尉迟恭、李靖这样战功赫赫的帅才。 这个薛仁贵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他成为了一代“军神”呢? 薛仁贵生于隋炀帝统治时期,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 原本的“河东薛家”,在当地也是个不大不小的世家,奈何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到了薛仁贵一代,彻底成为无人问津的寒门。 薛仁贵在乱世中成长,为了振兴家族重现往日荣光,他毅然投军。 没有世家门阀的荫蔽,军旅生涯的前半段,薛仁贵只能在军营中蹉跎度日。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日日操练武艺,终于在三十岁那一年等来了属于他的舞台。 公元644年,中原大局已定,李世民广募人才,东征高句丽,薛仁贵也在其中。 他很快便凭借着勤耕不辍、日渐进步的武艺,引起了上头的注意。 645年3月,唐军将领刘君邛孤军深入,被敌军重重围困于阵中。 彼时还籍籍无名的薛仁贵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枪挑敌将得胜回营,从此在军中名声大噪。 要知道在战场上,“阵斩”是非常困难的壮举。即便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代,也仅有武圣关羽等四人有过阵斩敌将的纪录。 能够孤军深入,于万军丛中取敌酋首级,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经高句丽一役,薛仁贵声名大噪,在军中的职位也节节攀升。 在公元658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这一次,已升为副将的薛仁贵不跟高句丽人客气,第一仗就就将敌军斩首三千。又在次年完胜高句丽名将温沙门。 这是“东征”,还有“西讨”。 公元661年,西面回鹘犯边,前线告急。薛仁贵作为“救火队员”火速驰援“西线”。 飞扬跋扈的回鹘首领铁勒在阵前叫嚣大唐无人,薛仁贵应声而出连发三箭,转瞬之间连折敌军三将。敌军畏于薛仁贵神威,主动下马投降。 经此一役,回鹘九部闻唐军而丧胆,一蹶不振。 除了数年东征西讨留下的战功外,“万年宫救驾李治”一事,让他忠君爱国的名声响彻宇内,这也是他能够青史留名,被人们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是公元654年。时年夏,唐高宗李治摆驾万年宫以避暑。天降大雨,招致山洪爆发,殃及万年宫北门。眼看洪水就要灌进宫里,其余侍卫争相逃走,唯有时任万年宫北门守将的薛仁贵,在山洪倾泻而近时朝着拱门方向大喊示警。在惊动内侍后,唐高宗才能避过此劫。 由此,唐高宗更加倚重才能出色的薛仁贵,以他为肱骨。 除了悍不畏死,奋勇杀敌的武夫气概,他还有统军的帅才。 薛仁贵麾下兵士,在他的统御之下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对平民百姓不犯丝毫,对敌军也从不心慈手软,是一支铁军。 而既能够奋勇当先,冲杀在前,又能够坐镇军中运筹帷幄,纵横沙场四十年不倒,怎么看也能配得上“大唐军神”的称号。 总得来说,薛仁贵生于寒门,起于卑贱。 他在军中发迹,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具有很好的典型意义。 他一生的事迹之所以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至今,不仅因为他的悍勇无敌,更因为他的成功,对统治者来说是“无害”的。 因此,在官方的引导下,他最终成为封建社会里所有出身低微的贫苦青年一生的榜样。 他的飞黄腾达,“爽文男主”般的经历,就成了百姓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