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珍的哥哥,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要功臣![凝视] 1967年8月的一个下午,福建省政府大楼突然闯进一群红卫兵,他们直奔副省长办公室,带走了正在批阅文件的贺敏学。 这位63岁的老人被关进了省体育场改建的临时监狱,和他关在一起的还有十几名省级干部,每天都要接受批斗和写检查。 贺敏学的妻子李立英得知消息后,连夜翻箱倒柜找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十几封信,都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写给贺敏学的。 其中一封写于1928年,毛泽东在信中说:“敏学同志,你在永新组织的游击队为井冈山保存了火种。”另一封是1936年写的:“听说你在赣南坚持斗争,甚慰。” 李立英把这些信缝进衣服夹层,搭上北上的火车,那时候进京需要介绍信,她找到在北京工作的老战友帮忙。 到了北京,李立英通过中央办公厅的熟人递交了材料,等待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去中南海附近转悠,希望能有消息。 第五天傍晚,电话终于响了,对方只说了一句话:“主席已经看过材料。” 当天深夜,毛泽东在贺敏学的材料上批示:“贺敏学同志在井冈山时期表现很好,应当保护。”批示通过专线电话传到福建。 第二天一早,看守所的铁门打开了,贺敏学被告知可以回家,前后关了73天。 很多人不知道,贺敏学是毛泽东前妻贺子珍的亲哥哥,但他的革命资历并不依附于这层关系。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贺敏学带着二十多个农民躲进永新的深山。他们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靠挖野菜充饥。 当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贺敏学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联络,为部队提供了当地的详细地形图。 贺敏学负责的后勤工作听起来不起眼,却是部队生存的关键,他组织农民偷偷种粮,在山洞里储存粮食,还建立了秘密运输线。 红军初到井冈山时,当地土匪头子袁文才心存戒备,是贺敏学出面做工作,讲明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最终促成了双方合作。 1929年,贺敏学在一次战斗中腿部中弹,子弹嵌在骨头里无法取出。从此他走路一瘸一拐,但从不提这段往事。 建国后,贺敏学先后在江西、福建工作,他很少提及自己的革命经历,更不会主动说起和毛泽东的关系。 1962年,贺子珍从上海来福州看望哥哥,兄妹俩三十多年没见,贺敏学看着精神恍惚的妹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文革开始后,贺敏学因为“历史问题”被列为审查对象,所谓的问题,是有人举报他1930年在苏区肃反中“包庇反革命”。 其实当年他确实保护过一些被错误指控的同志,那场肃反运动中,很多无辜的人被杀,贺敏学冒着风险为几个熟悉的干部作证。 毛泽东的批示下达后,福建省革委会不敢怠慢,贺敏学不仅被释放,还恢复了副省长职务。 但他的身体已经垮了,七十多天的关押和批斗,让这位老人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1968年春天,他在办公室突发心梗。 送到医院时,贺敏学已经说不出话,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坚持到底”。两小时后,他闭上了眼睛。 贺敏学去世后,家人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井冈山时期牺牲战友的名字,足足有三百多个。 每个名字后面都有简单的注释:“张三,永新县人,1928年2月牺牲于黄洋界”“李四,莲花县人,1929年1月病逝”。 这个笔记本他随身携带了四十年,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也没有丢弃。 时隔多年再看这段历史,那个年代的荒诞与悲剧令人深思,一个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人,差点倒在自己人手里。 如果没有那些信件,如果李立英没有冒险进京,如果毛泽东没有及时批示,贺敏学的命运会怎样? 信源: 人民网——贺子珍家族不为人知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