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港股上市公司、位于广州的出行公司如祺出行宣布启动“Robotaxi+”战略。基于平台运营优势,通过扩大与各地方监管机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其他生态合作方合作,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算法系统、不同车型的Robotaxi均能接入运营,以创新模式加快拓展全国性的Robotaxi服务。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Uber不到一周前的动作,其宣布分别向自动驾驶公司Nuro和汽车制造商Lucid投资数亿美元,支持未来6年超过2万台无人车的落地。若再往前追溯,Uber自今年5月以来几乎每个月都在扩充Robotaxi“朋友圈”名单,包括Waymo、Momenta、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自动驾驶公司已先后加入Uber阵营。
有市场观点认为,从模式上看如祺出行更像是Robotaxi时代的中国版Uber,其创新模式与Uber最为相似:通过输出运营优势提供“混合运营”服务,保持技术中立,兼容接入不同技术路线、不同算法系统、不同车型的Robotaxi,有机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Robotaxi运力和市场快速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大佬BillAckler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写道,“现在买Uber,就像2015年抄底亚马逊。”
以此来看,在全国争相推进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初期,如祺出行的价值值得关注。
如祺出行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Robotaxi实践从一开始就围绕平台开放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Waymo、MayMobility、大众汽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等公司加入Uber的“朋友圈”,将使得Uber不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究或购买Robotaxi车辆,从而以轻资产方式就能推动平台Robotai服务规模化落地。
换言之,由于接入了来自不同公司的Robotaxi车队,Uber也成为了不同自动驾驶技术流派和商业路径的“整合者”和“加速器”,未来有望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最大平台,即使面对日后自动驾驶公司门户壮大后独立运营的风险,Uber依然能掌握出行规则定制权。
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讲,他们也愈发意识到在Robotaxi商业化初期,出行平台能够帮助以更低成本获得用户,并聚焦自己更擅长的技术解决方案,将Robotaxi或自动驾驶系统推向更多市场。
事实上,在国内,近年已有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公司和出行平台以合作的模式推进Robotaxi发展,其中有车企背景的出行平台因更有机会帮助实现车辆前装量产而成为了主要合作对象,如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就和Momenta绑定,计划在上海打造L4级别Robotaxi车队;曹操出行就直接绑定了曹操+吉利智能驾驶中心,计划在2026年联合推出兼顾成本与体验的完全定制Robotaxi车型。今年5月以来,包括哈啰出行、T3等多家出行企业也先后宣布通过合作加快拓展Robtoaxi发展。
对比起其他出行平台,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交朋友”的热情明显要高得多——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早在2022年4月,就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能同时运营不同车型、不同技术路线的Robotaxi;当年10月,如祺出行已接入多家公司的Robotaxi车队,在广州推出全球首创的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服务商业化混合运营模式。据去年7月的上市文件披露,如祺出行股东除了广汽,还包括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和滴滴自动驾驶等国内头部自动驾驶公司。
在7月23日Robotaxi战略发布会上,如祺出行CEO蒋华表示,如祺的Robotaxi实践从一开始就围绕平台开放,混合运营两个关键词展开,未来还将发挥出行平台优势,整合行业优质资源,面向地方监管机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包括运力机构等其他生态合作方,提供完整的Robotaxi基础设施运营解决方案,包括Robotaxi资产运营方案、城市Robotaxi站场运营方案、Robotaxi运维方案等。
这意味着,如祺出行“交朋友”的热情接下来只增不减,且“朋友圈”范围已从自动驾驶公司进一步扩大到各地政府部门和拥有Robotaxi车队的运力机构。其中自动驾驶公司和运力机构将获得Robotaxi商业化落地所必需的运营体系、地方监管机构能得到大湾区发展Robotaxi城市管理和交通监管经验,而如祺出行则获得至为重要的市场和运力,在兼顾传统网约车服务收入的同时,快速扩张Robotaxi市场。
显然,类似的模式更接近Uber的做法,或能在当下的Robotaxi商业化“窗口期”为如祺出行这样的出行企业抢先一步建立竞争优势。
毕竟,能兼顾短期确定性收益和中长期成长价值的投资模型一直是市场追逐的永恒话题。而当价值拐点出现时,如祺出行和Uber们依然会是那个链接在用户和车之间的重要环节。
出行平台或比自动驾驶更早起飞
相关企业的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无论如何,Robotaxi正被视作出行服务的转折点。江海证券研报称,预期Robotaxi在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2030年Robotaxi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而特斯拉Robotaxi在今年6月启动商业化服务正被外界广泛认为是Robotaxi服务在全球大规模落地的的转折点。
每当行业出现结构性变革,资本市场总是最早行动。今年上半年,Uber股价累计涨幅超过55%,成为了今年标普500当中表现第七出色的公司。而在国内,受特斯拉Robotaxi计划于6月启动商业化运营消息带动,出行服务板块也同样走强,A股永安行、锦江在线等多股连拉两个涨停,而港交所上市的如祺出行也在两交易日累计涨近24%。
但相比之下,作为技术颠覆者的代表,特斯拉今年股价已累计下跌超过26%,此外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多家自动驾驶公司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在Robotaxi开启全球商业化的时刻,自动驾驶并没有喝上资本市场的“头啖汤”,反而成为了Uber等出行企业股价抬升的助力。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忧虑靠单打独斗完成从研发、制造到运营全流程的自动驾驶公司短期内会面临的重重难题,包括监管趋紧、Robotaxi产能规模、盈利时间点等。汇丰银行最新研报指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Robotaxi要在投入运营后7到8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相比之下,成熟的网约车服务则能提供源源不尽的现金流。
Uber上半年股价飙升也显示,资本市场认为在网约车向Robotaxi过渡期间,出行平台掌握用户流量、能通过提供“人机混合”服务模式(即有人驾驶网约车+自动驾驶Robotaxi服务)的渐进式变革在商业上或许更有前景。
这种考量背后反映了市场在Robotaxi商业化初期两个层面的情绪,一是对眼前成熟的网约车服务现金牛业务的价值投资,二是对未来自动驾驶红利的成长投资。当两种情绪能同时体现,股票的价值就容易获得市场青睐。Uber股价最近半年的走势,正是两种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参考Uber上半年价值爆发的轨迹,随着全国各地政府加快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出行平台板块、尤其已有Robotaxi商业化落地经验的出行企业,其价值值得关注。
而如祺出行正是这样的已拥有一定商业化落地经验的出行企业——如祺出行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出行服务及技术服务两大核心业务均录得增长,带动整体收入从2023年21.61亿元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24.63亿元,增速达14%。其中,包括网约车和Robotaxi的出行服务作为主营业务,为如祺出行贡献了21.99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1.2%。
截至2025年6月底,如祺出行平台运营的Robotaxi运力超300辆,服务覆盖广州南沙,深圳宝安、南山,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运营站点超4,000个,自有车队安全运营超400万公里。同时,如祺Robotaxi服务上线运营三年以来,已成为大湾区居民“家门口的自动驾驶”,融入越来越多用户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广州南沙为例,2025年上半年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80%。
这意味着,作为少有的出行平台板块中具备有Robotaxi运营能力的公司,如祺出行接下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