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国民党驻盐城的师长李铁民下令将城内一百多地下党杀害,少将韩君明劝他:“老铁,城破在即,你还是留个后路吧,别把事情做绝。”[凝视] 1947年8月17日深夜,盐城城内的暂编23师师部灯火通明,师长李铁民正在看一份刚送来的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127个名字,都是三天来搜捕的地下党嫌疑人。 李铁民今年42岁,从排长一路打到师长,是个典型的行伍出身。半年前他还在郝鹏举手下当旅长,东海战役惨败后,郝鹏举被俘,他带着不到三千残兵投奔蒋介石。 老蒋给了他一个暂编师的番号,却派来个黄埔出身的代理军长毕书文,两人一见面就不对付,毕书文看不起他这个“杂牌”,他也瞧不上毕书文那套“纸上谈兵”。 城外华野的炮声越来越近,盐城守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城里粮食告急,每天都有士兵开小差。最让李铁民恼火的是,他发现师部的作战计划总是提前泄露。 “师座,要不要再审审?”副官小声提醒。李铁民摆摆手:“明天一早,全部枪毙。” 就在这时,师部高参韩君明推门进来,这位37岁的少将是黄埔六期毕业生,抗战时在远征军打过日本人,腿上还留着弹片。 “师座,这些人里有不少是本地学生,年纪最小的才16岁。”韩君明翻看着名单,“盐城中学的教导主任王敬之,教了20年书,就因为给学生讲过几次时事,也被抓了进来。” 李铁民冷笑一声:“共党最会伪装,越是老实人越要防着。” 韩君明还想说什么,李铁民已经不耐烦了:“你要是心软,就去城墙上站岗,别在这碍事。” 第二天一早,韩君明找到几个相熟的营长,这些人都是抗战老兵,对李铁民的做法早有不满。 “再这么搞下去,城破之日就是我们的死期。”韩君明压低声音,“与其等死,不如想办法自救。” 其实韩君明早就通过一个可靠的商人,跟城外取得了联系。华野方面承诺,只要保住这些地下党员,起义部队一律既往不咎。 8月19日晚上,执行枪决的命令迟迟没有下达,李铁民派人去催,得到的回复是“弹药不足,需要调配”。 李铁民起了疑心,亲自带着卫队去师部军械库,半路上,韩君明带人拦住了他:“师座,大势已去,何必再造杀孽?” 两边人马剑拔弩张,关键时刻,城外突然炮声大作,华野发起了总攻。李铁民知道大势已去,带着几个亲信连夜逃出东门。 天亮时分,韩君明打开关押地下党员的临时监狱,127个人,一个不少。其中那位王敬之老师,后来成了盐城军管会的教育科长。16岁的中学生小陈,成了新成立的盐城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 据当时参与营救的一位营长后来回忆,如果晚一天行动,这些人恐怕都活不成了。因为李铁民已经准备了机枪,打算“快速解决”。 有意思的是,李铁民逃到南京后,向蒋介石汇报说是韩君明“通共叛变”才丢了盐城。而韩君明起义后,被安排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在地方政府任职,1982年退休时是江苏省政协委员。 盐城解放后的第一份统计显示,全城在战斗中死亡的平民不到200人,这在当时的城市攻坚战中算是很少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韩君明他们的果断行动。 那位当年被救的小陈,50年后写过一篇回忆文章,他说最难忘的是重见天日那一刻,韩君明对他们说的话:“各位受苦了,新的时代开始了。” 现在想想,在那个你死我活的关头,一个国民党少将选择冒险救人而不是明哲保身,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信源: 《盐城解放纪实》《华东解放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