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 1 亿港币,2014 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

[太阳]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 1 亿港币,2014 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 200 多亿财产却无人继承,别说争夺家产了,直到他去世,他的 4 个子女,都没有一个人出现,他超过 200 亿的遗产,如今还躺在邵氏基金里,无人问津。   (信息来源:央广网——谁来接棒邵氏产业:邵逸夫与子女关系欠佳)   坐拥两百多亿港币,邵逸夫离世时,四个亲生子女却无一人在侧。这位影视大亨、慈善家的晚年竟只剩孤独。这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恩怨,吞噬了本该属于他的温情?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一个富裕的染坊世家。谁知他和家里几位兄弟都对祖业提不起兴趣,反而一头扎进了当时新兴的娱乐产业。他们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剧院,后来家道中落,他们干脆卖掉祖屋,全身心投入电影事业。   家里的大哥一手创办了影视公司,其余几个兄弟全部参与影视公司的运营,兄弟几人凑钱买了摄影机,大哥掌镜,二哥写剧本,三哥跑发行。还在读书的邵逸夫也溜去片场打杂,很快摸清了电影制作的门道。   他们联手创立的公司凭着几部黄梅戏古装片一炮而红,可这也动了上海老牌电影公司的奶酪。面对联合排挤,邵家兄弟没有硬碰,而是选择远走他乡开拓新市场。   但二战炮火还是让邵家苦心经营的百余家影院毁于一旦。战后,邵逸夫决心卷土重来,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香港。他买下一座荒山,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制片厂——“邵氏影城”。这座“东方好莱坞”很快称霸香港影坛,年发行量稳居第一。   邵逸夫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奋和严苛。他对自家影片的品质要求到了极致,不满意的胶片直接烧掉,绝不让次品流入市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金字招牌。   事业成功后,邵逸夫并未沉溺于享乐,而是将财富大量投入慈善。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向内地大笔捐款,主要用于援建大中学校的教学楼和图书馆。一代代人的校园记忆里,都有了一座“逸夫楼”。   商业上的辉煌,恰恰映衬出家庭生活的裂痕。邵逸夫的第一任妻子黄美珍,曾是新加坡富商余东璇的女友。邵逸夫在余家做客时对她一见钟情,挣扎之后向余东璇坦白。余东璇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大度成全,还为黄美珍备了份厚礼。   1937年,两人结婚,黄美珍成了邵逸夫事业上的贤内助,为他生下二子二女。可这段婚姻中却出现了另一个女人,方逸华。她是当红歌星,邵逸夫听了她的歌声后大为欣赏,接触后更发现她极具商业头脑,他力邀方逸华加入公司。   方逸华放弃歌唱事业,成了邵逸夫身边最得力的干将,两人也发展成了公开的秘密伴侣。邵逸夫以事业为由常驻香港,将妻子黄美珍和四个孩子留在了国外。孩子们得知父亲的行为,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   黄美珍默默承受着一切,最终郁郁而终。黄美珍的离世,成了邵逸夫与子女关系彻底破裂的分水岭。他想用金钱弥补,却不懂孩子们要的不是钱,而是父亲的陪伴和尊重。   1997年,90岁的邵逸夫与年过花甲的方逸华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他同子女的这道裂痕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远走他乡,与父亲断绝了往来。邵逸华去世,子女们那句“不管多少钱,我们一分不要”,成了对父亲最后的表态。   晚年的邵逸夫,身家百亿,却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方逸华。他为观众留下了无数光影传奇,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亲情。邵逸夫用一生演绎了得到与失去,他死后的事情令人唏嘘,也提醒着有些东西,再多钱也买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