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顶级狙击手艾克上校在一次射击中打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让其掉进了壕沟中,大约20分钟左右,尸体竟然动了起来,吓得美国人又赶快补了两枪,紧接着美国人突然就像失去了生命般,倒在了地上。 张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苏兴化一个水乡家庭,那里的人们靠务农为生,他从小帮忙干活,培养了细致的观察习惯。1951年,他20岁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到24军72师214团8连。作为新兵,他起初不熟悉武器,但通过日常训练逐步掌握步枪射击技巧。志愿军强调实战演练,他在上甘岭前线前就学会了在山地环境中判断距离和风向。使用的武器是苏联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枪长约1.2米,重4公斤多,只配备机械瞄具,没有光学镜子。他靠反复练习补偿装备局限,在雪地趴伏练习瞄准移动目标。志愿军高层注意到他的潜力,将他编入狙击小组。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狙击手,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持续3个月零26天,实际射击时间32天,用442发子弹击毙敌军214人。这项记录在世界战争史上罕见,志愿军总部为其记特等功,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称号。他的事迹通过军内报纸传播,激励战友。相比之下,艾克上校是美军经验狙击手,二战太平洋战场活跃,代号“幽灵”。他使用勃朗宁重机枪改装狙击型,安装高倍瞄准镜,能放大目标8倍以上。美军档案显示,他击毙敌军超过300人。朝鲜战争中,他被调往前线,针对志愿军狙击手。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给他命令,专门猎杀代号“死神”的张桃芳。 艾克上校在美军观察哨架设武器,调整瞄准镜倍数到最高,扫描志愿军阵地。上午10点15分,他发现志愿军前沿身影移动,手持步枪观察敌方碉堡。张桃芳端着莫辛纳甘,机械瞄具对准远处目标。艾克测算距离680米,控制呼吸,考虑弹道弧线和风偏,手指压扳机。子弹发射,击中张桃芳头部,他身体倒向后方,滚入交通壕,鲜血洒在冰层上。艾克通过镜子监视,倒地身影不动。20分钟过去,镜中身影出现颤动。艾克瞄准,连开两枪,子弹砸入壕沟周边,溅起土块。 张桃芳在壕沟底部保持不动,利用弯曲部分爬移到新位置,枪栓拉动上膛。凭经验估算风速,他将枪管架在壕沿,瞄具对准艾克藏身岩石,反光暴露位置。距离680米,他调整枪身角度,修正轨迹。艾克观察旧位置,准备第三次射击。张桃芳手指扣紧扳机,枪声响起,7.62毫米子弹飞出。同时,艾克枪鸣响,两发子弹交错。艾克弹头击中旧处,扬起尘土。张桃芳子弹穿透艾克胸腔肺部,他身体倒地,枪支脱手。医护兵检查,发现胸部伤口失血过多死亡。这场对决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标志性,美军首位高级军官被志愿军击毙。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确认艾克阵亡,消息传回本土,《星条旗报》报道对决,首次公开张桃芳姓名。志愿军24军司令员皮定均签发通报,表彰8连狙击手击毙美军王牌。张桃芳名声在前线扩散,美军士兵加强隐蔽,缩短活动时间,改用迂回路线,许多人在掩体内用空罐解决需求。上甘岭战场,美军白天减少暴露,夜间巡逻增多却效果有限。张桃芳继续任务,步枪在山谷回荡,每发子弹瞄准目标。艾克死亡证明装备不是绝对因素,志愿军狙击威胁迫使美军改变作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