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解气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证据不足,不但撤销了韩国泡菜、燃灯会、端午祭等申遗,连阿里郎和传统木匠技艺也要重新审核。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有了新动作,因为资料不够充分,韩国之前申请的一些项目,比如泡菜、燃灯会、端午祭,都被取消了资格,就连“阿里郎”和所谓的传统木匠手艺也得再检查一遍。
这下子,韩国在文化输出上的形象多少有点尴尬。
其实每次韩国提申遗,总会引来不少讨论。
比如说泡菜,他们一直说有三千年历史,但实际研究显示,辣椒是明代才传到东亚的,辣白菜的历史远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悠久。
而中国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腌制蔬菜的详细记录。
换句话说,韩国泡菜的“资历”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硬。
申遗可不是看谁讲的故事好听,而是要有文献、实物和工艺流程的持续传承。
端午祭被取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韩国一直想通过申遗来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但节日的名字、庆祝方式,甚至用的汉字,都跟中国脱不开关系。
日本殖民时期的档案也表明,端午祭在韩国的延续并不完整。
面对这些事实,想要靠包装把“东亚共通”的文化变成“自家独有”,确实很难让人信服。
至于传统木匠手艺,专家们一比较中日韩三国的古建筑结构,就会发现韩国那套“独门绝技”跟中国唐代建筑几乎是一模一样。
日本还有详细的工匠手册,清楚地记载了这些技术的来源。
所以,所谓的“申遗材料”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这几年在文化申遗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政府投入了不少资金做推广,但忽视了基础研究和历史梳理。
有韩国学者就表示,如果没有扎实的学术支撑,再多的宣传也撑不住。
就像网友说的,“爱国不等于编历史,泡菜再好吃也不能改变事实。”
其实,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在于“谁先拥有”,而在于能不能和现代生活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看看意大利咖啡、法国面包、印度瑜伽,中国的昆曲、苏绣、南音,都是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创新和融合的例子。
文化是在交流中成长的,传承靠的是真实的积累,而不是抢注或者包装。
这次韩国申遗失败,也许能让人多一些思考:文化自信不是靠“独占”或“争抢”,而是把本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让它自然地走向世界。
与其拼命争谁是“老祖宗”,不如认真做学问、讲好故事,把老传统变成新潮流。
你对这次韩国申遗被取消怎么看?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