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已经预测中美冲突: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若冲突真的爆发,美方又为何声称中方不得攻击美国本土?其实新加坡总理已经多次预测过中美的冲突走向,别看中美双方发生冲突和新加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国际格局审视,这一局势将波及绝大多数国家。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今年1月警告说,中美紧张升级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作为全球贸易枢纽,新加坡对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比谁都敏感。 去年他们把GDP增长预期从1%-3%砍到0%-2%,就是因为美国关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砸向全球经济。这种危机感背后,是新加坡对中美冲突的长期观察——两国在台湾、南海等“深红线”问题上的摩擦,随时可能把世界拖入混乱。 美国为啥反复强调“中国不能攻击美本土”?这里面藏着几层算计。 首先是国际法层面的舆论战,根据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攻击平民和非军事目标属于战争罪,美国把自己包装成“规则守护者”,就是想在开打后抢占道德制高点,让中国在国际社会孤立。 去年黎以冲突时,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就点名批评过“不分皂白攻击平民”,美国显然想把这套逻辑套用到中美冲突上。 更深层的考量是战略威慑,美国国防部高层多次放风,说中国缺乏用常规武器打击本土的能力,只能搞网络攻击。这其实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RAND公司的报告也提到,中国军事重心在亚太,远程打击需要克服几千公里的后勤和技术障碍。说白了,美国就是想通过“舆论划线”,把战场限制在西太平洋,避免战火蔓延到自家后院。 核威慑更是关键,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核武库,去年《纽约时报》曝光的机密核战略显示,拜登政府已经把“应对中国核扩张”列为首要任务。 他们心里清楚,一旦中国攻击本土,很可能触发“核捆绑”,这种同归于尽的后果是谁都承受不起的。所以美国反复强调“不得攻击本土”,本质上是在给冲突套上“核保险丝”,防止局势彻底失控。 新加坡在这场博弈中处境微妙,作为中美都想争取的对象,新加坡既要和美国保持樟宜海军基地的合作,又要维持和中国1100亿美元的年贸易额。 李显龙早就在香格里拉对话里说过,亚洲不可能划出“新铁幕”,小国夹在中间只能靠平衡术生存。但现实是,中美经济战已经让新加坡尝到苦头:美国推迟关税的安慰作用有限,贸易摩擦的阵痛正在向全球传导。 从军事现实看,美国的“本土安全论”也有底气。太平洋岛链和航母战斗群构成的防御体系,确实能拦截大部分常规攻击。 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去年5月就说过,就算台海有事,中国也只能打打关岛基地,本土防御系统完全扛得住。这种自信不是空穴来风——中国虽然有东风-41这样的洲际导弹,但要突破美国的反导网络,技术上还存在瓶颈。 但美国也有自己的软肋,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提出的“有限战争”理论,其实暴露了他们的焦虑。他建议中美“不杀人、不打本土、不用核武器”,本质上是害怕全面冲突摧毁全球化经济。 去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减少10亿美元,已经让农场主叫苦不迭,如果冲突升级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美国消费者的钱包也得遭殃。 新加坡的预测之所以牵动全球,是因为它戳中了现代战争的死穴。中美占全球贸易的四分之一,台湾海峡承担着全球30%的半导体运输,一旦开打,从硅谷的芯片厂到德国的汽车生产线都得停摆。 说到底,美国的“不得攻击本土”声明,既是战略算计,也是心虚的表现。它既想遏制中国崛起,又不敢承担全面战争的代价,只能用舆论和规则给自己筑起“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