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埃及政府推出廉价大饼解决国民问题,一张饼价格只有人民币一毛钱,但每天只能限购五张。
时至今日,埃及老百姓每天几乎离不开了这香浓可口的大饼。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开罗老城区的烤饼炉子天不亮就冒烟。
穆罕默德把发酵好的面团甩进石窑,铁铲翻两下就鼓成金黄的圆饼。
这种叫"艾什巴拉迪"的大饼一毛钱一个,比矿泉水还便宜。
排队买饼的出租车司机哈桑揣着五个饼当早餐——埃及政府规定每人每天限购五张补贴饼,正好够他全家吃一天。
这种“福利饼”,埃及人吃了三十多年。
财政部账本记着:每张饼实际成本六毛五,政府补贴六毛。
全国一亿人每天吃掉两亿张饼,国库每天往饼炉里倒贴一亿两千万。
物资部长哈利德有句名言:"宁可砍军费,不能动饼钱。"
即便通货膨胀涨到百分之三十,大饼价格也依旧纹丝不动。
烤饼手艺是法老留下的遗产。
尼罗河壁画上就画着烤饼场景,四千年前的面包坊遗址里还挖出碳化的小麦。
穆罕默德的爷爷在纳赛尔时期开始烤补贴饼,那时补贴价折合人民币两分钱。
现在孙子用着同样的陶土烤炉,炉壁上刻着历代主人的名字。
凌晨三点和面是祖传规矩。
穆罕默德把政府配给的特级面粉倒进石槽,加盐和酵母的动作像在举行仪式。
他总说面里有尼罗河的味道——其实用的是加拿大进口小麦。
政府专设的面粉补贴局控制着全国七成小麦进口,局长办公室挂着象形文字拓片:"面包是生命之基。"
买饼的队伍里藏着稽查员。
有人把补贴饼转卖到黑市能赚三倍差价,去年因此抓了四百多个饼贩。
哈桑亲眼见过稽查队突袭:他们用特制检测仪戳饼芯,发现掺劣质面粉的当场吊销执照。
穆罕默德的烤炉上贴着蓝色许可证,那是用三十年零投诉换来的。
新出台后争议不小。
经济学家在电视辩论中拍桌子:"每年三十亿美元养懒汉!"
但贫民窟的母亲们举着空饼袋抗议的画面更震撼。
最终议会达成妥协:补贴照旧,但每人每月限购一百五十张。
哈桑在手机设了提醒,每月一号全家去刷补贴卡——那场面比领工资还热闹。
穆罕默德最得意的是饼的吃法。
他总教顾客把饼撕成三角形,蘸蚕豆酱要转三圈。"
胡夫金字塔的工人就这吃法!"
有回文化旅游部长来买饼,他硬给人塞了张吃饼示意图。
后来这张图被印在旅游手册上,外国游客专门来找"法老饼店"。
真正压力在财政部。
去年国际小麦涨价百分之六十,补贴局动用了战略储备金。
局长办公室的尼罗河水位图每天更新——水位低于警戒线就得削减出口。
有回差点断供,沙特连夜送来五船小麦解急。
货轮进港时,亚历山大港的面粉厂工人举着法老面包壁画列队迎接。
哈桑的女儿今年考进医学院。
开学那天他买了五张饼庆贺,金黄的饼摆在彩陶盘里像个小太阳。
他教女儿按祖传方法撕饼:"你太爷爷参加苏伊士运河起义时,怀里就揣着这样的饼。"
窗外传来饼炉开火的鼓风机声,四千年的麦香飘过尼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