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60枚地雷阻击日军,准备预测日军会停下的地方时,他突然

1942年,黄士伟在路上埋60枚地雷阻击日军,准备预测日军会停下的地方时,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要不就把地雷埋在路边。

1942年5月那个闷热的夜晚,解放军独立工兵第8营的战士们借着夜色掩护渡过了江河。

他们在步兵兄弟的掩护下,摸黑赶到一处三岔路口,连口气都没喘匀就挥锹挖土,抓紧布置地雷区。

谁都明白眼下有多急迫,小鬼子的15师团正扑向兰溪方向,带头的师团长酒井直次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

日军这么着急上火是有缘由的。

前不久美国飞机从中国东南沿海机场起飞,把小炸弹扔到日本本土去了,可把日本人吓得不轻。

日本人这回发动浙赣战役,就是铁了心要拔掉咱们的机场。

前线部队拼死阻击还是挡不住日军脚步,工兵营只能趁着黑夜埋雷,想尽办法拖住敌人。

战士们围着三岔路口忙活,地上、路边、田埂旁都下了地雷,硬是把通往兰溪的道儿堵成了死胡同。

密密麻麻的雷阵确实能绊住日军腿脚,可想炸死鬼子可没那么容易。

一来酒井带的15师团装备精良,特别是他们那支工兵队伍老练得很,排雷功夫十分了得;二来酒井本人狡猾谨慎,是个在战场混成精的老狐狸,对付地雷阵自有法子。

副营长黄士伟亲自带队埋雷,这位工兵老手心里明白得很,埋雷的主要目的是拖延时间,真想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实在困难。

鬼子步兵踩了雷,后面的工兵马上会冲上来扫雷,其他鬼子也就踩不上了。

黄士伟蹲在土坡边琢磨,要是能炸死个把鬼子大官就好了,那才真叫伤筋动骨。

不过这想法太悬乎,鬼子军官都缩在队伍中间,前有开道的侦察兵,后有掩护的警戒部队,中间隔着好几层人肉盾牌。

黄士伟抬眼扫了一圈,三岔路口旁边杵着个山包,虽说不很高,但地势突起。

他手脚并用爬到坡顶,站在那儿放眼一望,四周情况清清楚楚,连远处田埂上有几棵树都数得明白。

黄士伟突然脑子一热:鬼子指挥官要是图省事上这土坡观察地形,岂不是送上门的活靶子?

他当机立断改了计划,把地雷分成三拨。

大部分还是照旧埋在路面,用来迟滞大部队;小部分埋在道路两侧,专治那些想绕道的聪明人;剩下的全集中埋在山包顶上,冲着要鬼子军官的命去的。

最绝的是坡顶上那几颗雷,黄士伟特地调了引信压力,要一百斤以上的重量才能压爆。

这样小鬼子步兵乱踩没事,非得骑马的军官上坡才能触雷。

5月27号天亮前,所有地雷都按新计划埋妥当了。

黄士伟带人悄悄撤回西岸,战士们屏着呼吸等了一整天。

第二天清早,隔着河就听见东岸“轰隆轰隆”的爆炸声,间或夹着几声零碎闷响。

战士们激动得直拍大腿,到底把鬼子等来了!

但情况很快跟预想的一样:起初爆炸声此起彼伏,渐渐地动静越来越小,到后半晌干脆没声了,准是鬼子工兵在快速排雷。

黄士伟看着平静的东岸叹了口气,心想着能拖延个一天半日也算尽到力了。

可黄士伟万万没料到,他埋在土坡顶上那颗要一百斤才炸的“大家伙”,还真要了个天大的命。

被炸死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日军里号称“虎将”的酒井直次本人!

这事在当年像滴水落进了大海,再没听见回响。

直到四十来年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公开了一批档案,这段往事才真相大白。

原来那天清早七点来钟,15师团的前锋到了三岔路口就踩响了雷,当场炸翻一片。

工兵部队马上上前排雷,侦察警戒部队也随后推进,指挥部被保护在最后,照说酒井安全得很。

可偏偏路面排雷进展缓慢,想绕路的鬼子又在两边吃了爆雷,急得酒井直抓头。

这老鬼子在坡底下越看越心焦,深怕中了埋伏,干脆撇开大队人马,打马就朝那山包奔去。

几匹侦察马刚踩过坡顶安然无恙,酒井的战马紧跟着就踩上了“特别定制”的地雷,当场连人带马炸上了天。

等日军医护兵深一脚浅把司令官抬下来,酒井两条腿血肉模糊,伤口哗哗淌血,眼瞅着就不行了。

从山上找到担架,再从山路折腾到平地,酒井的血早流得差不多,没过多久就断了气。

酒井直次成了日本建军以来第一个被地雷炸死在战场的中将,这事在日本军界引发过不小的震动。

事隔四十年后,南京军事学院的吴鹤云教授把这事翻出来仔细核证,新闻记者也找到退休在家的黄士伟采访,这段堪称传奇的地雷伏击战才得以重见天日。

那个闷热的夏夜里黄士伟带着土腥味的灵光一现,最终在战史深处炸开了一朵惊天动地的血花。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