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3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因洗衣服被邻居打了一耳光,他62岁的妻子杨绛立即冲上

1973年,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因洗衣服被邻居打了一耳光,他62岁的妻子杨绛立即冲上去还手,没想到被邻居按在地上,提起来,又摔下,最后狠狠扔到一堆木架上。 1973 年深秋的北京,钱钟书家的小院里,刚满 30 岁的钱瑗正蹲在石板地上搓洗衣服,肥皂水顺着她冻得发红的手指缝往下滴。   突然,隔壁的王姓邻居猛地推开门闯进来,指着钱瑗的鼻子破口大骂:“你个小贱人,敢往我院子里泼水!”   钱瑗还没说完“我没有啊,许是风吹过去的……” 一记响亮的耳光已经甩在她脸上。   “你敢打我女儿!”62 岁的杨绛像阵风似的从里屋冲出来。她此刻却像头护崽的母狮,扑过去就抓住了邻居的胳膊。   邻居是个壮实的中年男人,反手就把杨绛推倒在地。老太太挣扎着爬起来,指甲深深掐进对方胳膊:“你再动她一下试试!”   男人被惹恼了,抓起杨绛的后领提起来,又狠狠掼在地上。杨绛的额头磕在石阶上,渗出的血珠混着灰尘粘在眉骨。   但她爬起来还要往前扑,这次男人把她抡起来,重重摔在院角的木架上。那些用来晾晒衣物的竹竿噼里啪啦倒下来,压在她单薄的身上。   “妈!” 钱瑗尖叫着扑过去,想把母亲从竹竿堆里拉出来,却被男人一脚踹在膝盖上。她跪倒在地时,看见母亲从竹竿缝里伸出手,虚弱却坚定地说:“圆圆,别怕。”   钱钟书这时才跌跌撞撞地跑出来,他本就不善争执,此刻更是急得浑身发抖,却死死抱住男人的后腰:“有话好好说,别打女人……” 男人回身一拳打在他胸口,钱钟书闷哼一声,却死活不肯撒手。   这场混乱直到巡逻的民警赶来才得以平息,而杨绛被扶起来时,第一句话是问民警:“我女儿脸上的伤,能验出来吗?”   后来在派出所做笔录时,邻居一口咬定是钱瑗故意泼水。   杨绛坐在硬板凳上,额头上的伤口还在渗血,声音却异常平静:“我家圆圆自小连踩死只蚂蚁都要难过半天,她会故意泼水?您可以去问问院里所有邻居,这孩子长到三十岁,跟谁红过脸?”   她顿了顿,看向记录员,“倒是这位邻居,前几日借我家的煤炉没还,我女儿去要,他就骂过一次了。”   民警后来走访核实,果然如杨绛所说。那男人最终被批评教育,还了煤炉。   但钱瑗右脸颊上的指印过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消退,杨绛给她边敷脸边轻声说:“圆圆,疼就哭出来,在妈面前不用忍着。”   钱瑗摇摇头,握住母亲的手:“妈,我不怕疼,就是觉得委屈。我们明明没做错什么……” 杨绛叹了口气,把女儿搂进怀里。   这个总是挺直腰杆的老太太,此刻肩膀微微颤抖:“这世上不是所有事都讲道理的。但咱身子可以受委屈,心不能屈。”   1959 年钱瑗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住宿。   杨绛说,“要是有人欺负你,别硬碰硬,先回来告诉爸妈。” 钱瑗抱着布包笑:“妈,我都十八岁了,谁还能欺负我呀。”   杨绛戳戳她的额头:“在我眼里,你永远是需要护着的小丫头。”   1966 年夏天,动荡的浪潮席卷校园,钱瑗被污蔑 “成分有问题”,红卫兵要拉她去批斗。杨绛那天正在单位被审查,听说消息后硬是冲破阻拦跑回学校。   她站在批斗台旁的台阶上,当着数百人的面大声说:“我女儿的成分,我最清楚。她外祖父是爱国实业家,父亲是知识分子,她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三好学生。你们要批斗她,先批斗我这个当妈的!”   红卫兵想把她赶走,她就坐在批斗台边不走:“要批斗,把我也加上。我女儿犯了什么错,我这个当妈的都担着。”   她就那样坐着,从中午一直到天黑,中间有人往她身上扔脏东西,有人推搡她,她始终挺直腰杆。最后校领导实在没办法,只好让钱瑗先回家。母女俩走在漆黑的校园里,杨绛紧紧攥着女儿的手,月光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其实杨绛护女儿,从来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   钱瑗小时候打碎过父亲最珍爱的青花瓷笔洗,吓得躲在衣柜里不敢出来。杨绛找到她时,没有责骂,只是蹲下来问:“是你打碎的吗?” 钱瑗点点头,眼泪啪嗒啪嗒掉。   杨绛说:“打碎了就打碎了,东西再贵重,也不如诚实重要。去跟你爸爸认个错,他会原谅你的。”   钱瑗磨磨蹭蹭走到钱钟书面前,低着头说:“爸爸,对不起,我把您的笔洗打碎了。” 钱钟书正在心疼他的笔洗,刚想发作,看到女儿通红的眼睛,又把话咽了回去。这时杨绛端来一盘刚切好的西瓜:“老钱,笔洗碎了能粘,孩子的心要是怕了,可就难复原了。” 钱钟书看看妻子,又看看女儿,最后叹了口气:“下次小心些就是了,过来吃西瓜。”   1997 年钱瑗患癌住院,已经 86 岁的杨绛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医院送饭。寒冬腊月里,她裹着厚厚的棉袄,顶着北风蹬车,好几次差点滑倒在结冰的路面上。   护士劝她让护工代劳,她摇头说:“我女儿就爱吃我做的菜,外面买的不合她胃口。” 钱瑗在病床上看着母亲冻得发紫的耳朵,心疼得直掉泪:“妈,你别来了,我不饿。”   杨绛笑着给女儿掖好被角:“傻孩子,哪有不饿的。你好好吃饭,才能快点好起来。” 她从保温桶里拿出精心熬制的鸽子汤,一勺一勺喂给女儿,就像钱瑗小时候生病时那样。   直到钱瑗生命的最后时刻,杨绛还在她耳边轻声说:“圆圆,别怕,妈在这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