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要出大事,要打大仗了!
就在17日,英德签了“友好条约”,说白了,其实这就是军事战略同盟,在遭到军事打击后相互援助。
虽然英德都是北约成员国,但这个《肯辛顿条约》可不是简单的“脱裤子放屁”,而是暗藏玄机。
条约直接细化到“海陆空天网”全领域,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要在英国建工厂生产坦克炮管,德军侦察机进驻苏格兰基地监控北大西洋,两国还要联合研发射程超2000公里的精确制导武器。
这些操作,摆明了是要在北约框架外另起炉灶,打造“欧洲自主防务圈”。
说白了,欧洲人心里早就有了小九九。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美国对欧洲的安全承诺越来越虚浮,欧洲人明白,再这么靠美国“罩着”,早晚得沦为炮灰。
英德作为欧洲防务开支前两位的国家,带头搞“强强联合”,就是要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份条约还藏着“核威慑”的小心思,虽然德国没核武器,但条约里专门提到“就核问题保持密切对话”,而英国刚跟法国达成核威慑协调机制。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欧洲三大国(英、法、德)算是把“防务三角”搭起来了。
有人说这是“欧洲版小北约”,其实更像是对冲美国战略收缩的“保险单”——万一哪天美国拍拍屁股不管了,欧洲好歹能抱团取暖。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没风险,俄罗斯对欧洲的军事动向向来敏感,英德联合研发的远程武器射程覆盖莫斯科,还计划在波罗的海搞联合演习,这无异于在北极熊鼻子底下舞刀弄枪。
专家警告,这种对抗性合作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让欧洲安全格局更复杂。
更麻烦的是,欧洲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法国想主导“欧洲战略自主”,德国却更看重跨大西洋关系,英国则在“脱欧”后拼命刷存在感。
这三国表面上握手言欢,私底下还在较劲谁当“欧洲老大”。
说到底,英德签这个条约,既是被逼无奈,也是主动求变。
美国靠不住,俄罗斯压过来,欧洲只能自己给自己“加保险”。
但这种“军事捆绑”能走多远?
看看历史就知道——当年英法德签《兰开斯特宫协议》《亚琛条约》时也喊着“里程碑”,结果遇到利益冲突照样翻脸。
现在这份条约,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欧洲人有没有“一条心”的觉悟。
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你觉得这次英德的“友好条约”能走多远?
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