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9年,张艺谋捧红了农村女孩魏敏芝。拍完戏后,魏敏芝想进演艺圈,张艺谋却不同

1999年,张艺谋捧红了农村女孩魏敏芝。拍完戏后,魏敏芝想进演艺圈,张艺谋却不同意:“你不仅长得不好看,身材还不好,进什么娱乐圈,不如考个好大学!”未曾想,正是这句话使得她改写未来。 魏敏芝的起点是河北赤城县镇宁堡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1998年的夏天,村里来了群城里人,带着摄像机四处张望。她那时才13岁,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地供她和妹妹读书,日子过得紧巴巴。她和双胞胎妹妹魏聪芝长得差不多,但她胆子大,村里人说她像个男孩子,干农活从不喊累。 学校离家三里路,教室破得黑板都裂了缝,她却特别爱读书,朗读课文时声音清亮,带着一股倔劲。张艺谋的选角团队走遍河北乡村,要找个最真实的农村女孩演《一个都不能少》的代课老师。魏敏芝不是最漂亮的,但她站出来试镜时,扯着嗓子唱歌,跳了一段自编的舞,动作虽笨拙,眼神却亮得让人忘不了。副导演看中了她的胆量,张艺谋亲自面试后,拍板定下她。那一刻,她还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彻底改变她的人生。 拍摄《一个都不能少》时,魏敏芝从没见过摄影机,更别提演戏。张艺谋让她“演自己”,把农村女孩的倔强和真诚展现出来。她在片中饰演的魏老师,为了找回辍学的学生,跑遍了村子和县城。那年她光着脚跑了好几公里,嗓子喊哑了,累得瘫在地上。 电影1999年上映,拿下威尼斯金狮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魏敏芝的名字传遍全国。媒体蜂拥而至,管她叫“谋女郎”,各种片约和广告邀约接踵而来。她一个13岁的农村女孩,头一回站在镁光灯下,手足无措,却开始幻想演艺圈的璀璨生活,觉得自己也能像巩俐、章子怡那样当大明星。北京的宣传活动让她眼花缭乱,记者围着她问东问西,她攥着话筒,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她满脑子想着继续演戏,觉得自己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张艺谋的一席话,像一盆冷水泼在她头上。他直截了当地说,娱乐圈不是她想的那么简单,长相、身材、学识,她哪样都不占优势,靠一时的名气走不远,考大学才是正路。这话刺耳,魏敏芝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但她没犟嘴。她想起村里那些早早辍学、嫁人生子的女孩,想起父母为了供她读书省吃俭用,慢慢冷静下来。她开始琢磨,靠一部电影的名气能撑多久?娱乐圈光鲜亮丽,可她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女孩,真能站稳脚跟?张艺谋的话虽然狠,却像一面镜子,让她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她决定听劝,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回到石家庄精英中学,开始埋头苦读。 学校免了她的学费,还给父母安排了工作,她没了后顾之忧,每天5点起床,点着煤油灯背书,晚上熬到深夜做习题。村里有人笑她不自量力,说她演过电影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想考大学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她从不搭理这些闲话,只是把课本翻得更勤。高考那年,她瞄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想从演员转到幕后。可北影的复试让她栽了跟头,专业课的术语她听都听不懂,落榜后她哭了一夜,第二天擦干眼泪,决定换条路走。她考进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影影视传媒学院,拿着一纸录取通知书,走进校园,眼神里还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大学四年,魏敏芝像块海绵,拼命吸知识。编导专业的课让她大开眼界,她学剧本分析、镜头语言,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课余她借学校的摄像机,带着同学去乡下拍短片,记录村里老人的故事。她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母亲的心愿》,讲的是农村母亲为儿女付出的故事,拍的时候她亲自扛设备,跑遍了村子。 2004年,她自导自演的短片《夜的童话》在学校放映,讲的是自己的高考经历,观众看完后鼓掌,她第一次感受到当导演的成就感。2006年,美国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的教授陈尔岗来学校交流,看了她的故事,鼓励她申请国外深造。英语是她的弱项,她就晚上听广播,嘴里念叨单词,手指在课本上划得满是墨迹。半年后,她拿下全额奖学金,收拾了几件旧衣服,登上飞往夏威夷的飞机。 到了美国,魏敏芝一开始被全英文课堂搞得手忙脚乱。她录音回去反复听,熬夜查字典,手边总放着一杯冷掉的咖啡。她在校电视台打工,剪辑关于中国文化的专题片,键盘敲得飞快,屏幕上闪过家乡的画面。 2008年,她在校园活动认识了美籍华人刘锦辉,两人一起策划短片比赛,常常讨论到深夜。婚礼在夏威夷的海边举行,她穿着简单的白色礼服,脚踩沙滩,手里握着一束野花。她保留了中国国籍,说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2010年,她带着纪录片《奇迹的女儿》回国,片子里记录了她从农村到银幕,再到海外求学的路。她亲自剪辑每一个镜头,片子在河北电视台和美国盐湖城电视台播出,观众的反响让她站上放映会的舞台,手里拿着话筒,声音坚定。 2010年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魏敏芝作为记者采访了张艺谋。她用流利的英语提问,笔记本上记满了问题,谈吐从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农村女孩。张艺谋看着她,感慨她长大了,像个故事一样。如今,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杨百翰大学做导演助理和剪辑师,偶尔回国拍纪录片。她还在筹备新片《新一个都不能少》,走遍河北乡村,寻找新的非职业演员,给更多有梦想的孩子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