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苏联为什么斗不赢美国?你以为的苏联是败在美国手上,实际上苏联并不是斗不赢美国,而

苏联为什么斗不赢美国?你以为的苏联是败在美国手上,实际上苏联并不是斗不赢美国,而是斗不赢中国,从本质上讲,是苏联先对不起中国,才导致失去了中国这个潜力最大的“朋友”。   (信源:光明数字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的蜕化变质)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中苏关系曾一度亲密无间。苏联的援助可谓慷慨大方,从援建工业项目到转让军事技术,甚至一度涉足原子弹的核心机密。大批专家顾问团的到来,仿佛意图将中国也纳入那个宏伟的红色未来蓝图之中。   可是,蜜月期甜蜜未久。朝鲜战争结束,两国关系现裂痕。中方战场牺牲巨大,战后苏联援助打折,还清算军事物资为债务。中国还清债务,心里埋下芥蒂。   更深层裂痕源于主权问题。1958 年,莫斯科提出在中国建“长波电台”、组建“联合舰队”,触及中国主权核心利益,中方断然拒绝,激怒苏联,这成两国关系恶化转折点。   此后矛盾升级,1969 年珍宝岛冲突,双方兵戎相见,解放军击退苏军,缴获 T-62 坦克,此坦克现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象征意味深长。自此,中苏边境百万陈兵,长期对峙,走向敌对。   中苏关系破裂为国际政治带来变数,美国抓住机会开启地缘政治操作,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破冰之旅紧随,中美关系迅速正常化。    这一变化让苏联的处境急转直下。它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欧洲和亚洲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   在东方,它失去了一个最庞大、最重要的盟友,反而多了一个充满敌意的邻居,这极大地牵制了苏联的战略资源和精力,使其无法再专心与美国和北约对峙。   更让莫斯科头疼的是,美国一边与苏联大搞“缓和”,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一边却悄悄向中国转移技术,扶持一个对手去消耗另一个对手。苏联就这样被架在了火上,进退失据。   心态失衡之下,苏联的动作也开始变形。为了在军备竞赛中压倒美国,苏联将天文数字般的资源投入军事工业,军费开支常年占到GDP的15%至20%。   其直接后果便是民用工业的严重萎缩,民众连最基本的面包、黄油都难以保障,甚至一度要从关系早已恶化的中国进口袜子、毛巾等日用轻工产品。当中苏贸易因关系紧张而中断后,苏联商店的货架更是空空如也,社会不满情绪日益沸腾。   与此同时,中国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尽管在与苏联交恶后也承受着西方的封锁,但中国顶住了压力。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整个国家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   深圳从边陲小渔村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便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缩影。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力蒸蒸日上。   当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访华,试图修复这段早已破碎的关系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中国虽然以礼相待,但彼此都心知肚明,那个曾经的“老大哥”,早已不是能并肩作战的伙伴了。   回头来看,苏联解体的根源固然在于其内部,但中国的崛起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无疑是加速其崩溃的强大外力。   它耗尽了苏联本就紧张的国力,分散了其宝贵的战略注意力,最终成为一股沉重的、无法摆脱的负担。如果中苏同盟得以维系,两家联手应对西方,冷战的结局恐怕很难说。   国家间的交往,终究要回归相互尊重与互惠互利,任何一方想当然的控制与索取,都只会为关系埋下祸根。   苏联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一个看似次要的棋子,有时恰恰能决定整个棋局的走向。历史的进程,是否常常就是被这样“无心插柳”的变数所彻底改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