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男子去寺庙上香,发现功德箱上有个二维码,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收款二维码神不知鬼不觉的贴了上去,陆续将30000元收入囊中,本以为这事天知、地知,结果被帽子叔叔抓获了。 (信源:红网——替换功德箱二维码盗3万多,法学硕士岂成“硕鼠”?) 佛门本是清净地,功德箱却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 这事的主角叫唐伟,一个名校法学硕士。这样的头衔,本该是前途大好的通行证,谁知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拳。求职路上屡屡碰壁,生活陷入困境,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也只能跑到陕西古寺里烧香,想为自己求个转机。 可就在这份虔诚中,他动了歪心思。功德箱上那个小小的二维码,在别人眼里是便捷的行善通道,在他因贫困而焦灼的脑中,却成了一条“生财之道”。 作为法学专业的高材生,他比谁都清楚知法犯法的后果,这无疑是对自己所学知识最大的讽刺。然而,空空的钱包和生活的重压,最终还是让侥幸心理占了上风。他决定赌一把。 唐伟注意到,寺庙香火鼎盛,香客们通过扫码捐款既便捷又慷慨。功德箱前不断传来的“滴、滴”到账提示音,在他耳中,宛如一首财富的交响曲。 他不禁有些自鸣得意,觉得自己发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生财“捷径”,烧完香后仍沉浸在“即将转运”的自我慰藉之中。 为了顺利实施计划,他精心准备了自己的收款码。选准了清晨寺庙人流量较少的时机,他迅速走到功德箱前,手法娴熟地用自己的二维码替换了寺庙的官方收款码。 做完这一切,他竟还对着功德箱磕了三个头,又主动投了些香火钱,不知是求佛祖保佑他“心想事成”,还是想为自己的罪行提前买一份心安。随后,他便回家坐等“香火”上门。 事情的发展顺利得出乎他的意料。短短几天,他的账户就开始疯狂进账,从十块、二十,到一百、五百,善款源源不断,余额很快就冲破了两万元。 然而,这笔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安心,而是越来越重的罪恶感和恐惧。他曾告诉自己,凑够三万就收手。可贪婪的口子一旦撕开,就再也合不拢了。眼看就要到三万,他又盘算着,不如凑够五万再金盆洗手。 就在唐伟做着发财梦的时候,寺院那边也发现了不对劲。功德箱的线上收入向来稳定,怎么会连续几天“颗粒无收”?负责人上前仔细一查,才发现了二维码被调包的秘密,随即报警。 警方介入后,事情就简单了。收款二维码是实名认证的,顺着这条线索,唐伟的身份很快就水落石出。面对警察和铁证,他低下了头,只辩称是一时糊涂。当办案民警得知,眼前这个用高科技偷功德钱的嫌疑人,竟是名牌大学的法学硕士时,都觉得既震惊又惋惜。 其实,唐伟的案子并非孤例。最近在北京昌平,也有一名无业人员邢某,因为手头紧,把主意打到了功德箱上。 不过他和唐伟不同,玩不来高科技,用的是最原始的办法——趁着夜深人静,溜进寺庙撬功德箱偷现金。邢某多次作案,偷了五千多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罚款两千,并被责令退赔全部赃款。 你看,一个用高科技,一个用蛮力;一个名校硕士,一个无业人员。手段不同,背景各异,但内里的贪婪和对规则的藐视,却如出一辙。 这些案件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移动支付确实方便,但也给犯罪提供了新的可能。寺庙这类场所,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得想想如何防范技术漏洞。 而对唐伟这样的人来说,这个故事最大的教训或许是:技术更新了犯罪的手段,却没能提升罪犯的智商。尤其当这位罪犯还是个法学硕士时,这桩案子就显得格外刺眼了。读再多法律,也架不住心里的贪念,最终还是把自己送进了法律的囚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