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

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充电宝”! 谁能想到,在高原缺氧、紫外线毒辣、四季穿棉袄的西藏深山里,中国人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一项投资超过660亿元、历时将近十年的超级工程,就这么在常年人迹罕至的雅砻江峡谷间诞生了。 而这座“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巨无霸水电站,正如一个藏在西藏腹地的“超级充电宝”,让美国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就是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也是藏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 表面看,它是一座大坝,实则是一个“能量仓库”——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还能替下游水电站多贡献342亿千瓦时的补充电力。 相当于什么概念?能让成都市的电灯、工厂、地铁全开足马力跑半年。 工程总投资664.57亿元,坝高295米,堪称世界第二高的土石坝。光填筑量就达到了43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北京鸟巢的体积。 同时装着6台50万千瓦的巨型发电机组,一年四季默默发电,堪称“藏区的核电站”。 但这不是一座普通水电站,它面对的是全世界都头疼的施工难度。 雅江县海拔3000米以上,氧气只有平原的七成。工人刚到现场,人还没干活就开始头晕眼花。解决办法?每天跑8公里“适应氧气”,不少人一个月才顶得住。 而且昼夜温差30度,早上棉袄,中午短袖,晚上又冻得发抖。紫外线强得能晒脱皮,工人们笑称:在这儿干活,防晒霜是“标配”。 电站两岸边坡最高达684米,比上海中心大厦还要高。坡度75度,几乎是贴着峭壁施工。为了把边坡固定住,打下了1.5万根锚索和40万根锚杆,钢材用量超过整个鸟巢体育场。 施工时间也不讲理,一年有效施工期只有200天。要么是雨季泥泞,要么是严寒冻土。怎么办?工人们想出奇招——雨天搭帐篷,冬天盖“保温被”。 这些挑战,换成别的国家大概早就停工了。但中国建设者不服气,他们搞出了智能技术来对抗高原气候。 两河口是国内第一座实现全过程智能化建造的300米级土石坝。施工用的是无人碾压机,靠人工智能控制,路径精确到厘米级。 疫情期间人手紧张,智能设备顶上去了,反而效率更高。 冬季土料易结冰,科研团队联合中科院搞出一整套“冻土施工”方案,连保温设备都能自动收放。6个严冬里,大坝照样按时推进,心墙填筑量高达130万立方米,创下高原冬季施工记录。 这座超级工程不仅能发电,还能防洪、保生态、促发展。 它是雅砻江梯级水电站的“龙头”水库,具备多年调节能力。每年能给下游二滩、锦屏一级等电站“补水”,让整个流域年发电量提升三倍。 水库总库容108亿立方米,在长江主汛期能有效削峰拦洪,是国家级防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枯水期还能保障生态流量,改善下游航道航运条件,属于生态和能源双赢。 依托两河口,中国计划打造一座总规模超过8000万千瓦的“水风光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年供电2200亿千瓦时,已列入“十四五”国家能源规划核心项目。美 国《纽约时报》不久前评论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正从沙漠走向高原。” 工程带来的区域发展效应也十分显著,建设期提供了上万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道路、通信、医疗等配套设施发展。成千上万建设者与藏族群众结下深情厚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两河口水电站的关键设备几乎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其中涉及的高原施工技术、智能控制系统和安全监测技术已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 美国能源部在今年5月的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水电工程的技术优势,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外界更没想到的是,这座“超级充电宝”不仅体量惊人,还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运营,几乎没有依赖外国技术。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默的耳光”。 而在中美新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种“不给别人留短板”的战略基建,正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