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

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命不打,谁知战后,军长不仅没追责,反倒登门道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1月23日,清晨的广西宁明,气温清冷,驻守在此的地空导弹二营,和往常一样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雷达兵像往常一样值守,突然,雷达屏幕上出现了四个高速移动的光点。   它们的航向直指北部湾,飞行高度大约8000米,速度稳定,编队紧密,异常的雷达图像在值守人员之间传递,引起了指挥员的警觉。   营长陈辉亭站在指挥台前,观察着屏幕上的变化,作为防空部队的一线指挥官,他多年来与各类入侵的敌机打过交道。   这些年来,他的部队曾成功击落过美军的RB-57D型高空侦察机,也曾参与过击落U-2侦察机的战斗,每一次,他都要求自己和战士们保持警觉,严格判断。   就在当天清晨,空军第七军指挥部发来命令,指示二营迅速将四架闯入我国领空的敌机击落,命令清晰明确,要求迅速行动。   接到命令后,二营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导弹装置通电,雷达跟踪锁定,官兵们各就各位,准备听从指挥开火。   陈辉亭依旧没有下达发射指令,雷达上的图像他已经看了许久,四架飞机的编队太过密集,飞行轨迹稳定,没有丝毫战术规避的迹象,美军的战斗机在以往的空中侦察或袭扰中,从未采用过如此密集的编队方式。   通常敌机会分散突入,甚至单机行动,以防被雷达同时锁定,这种齐头并进、像训练编队一样的飞行方式,不符合敌机的一贯战术。   他想起了不到一小时前,曾亲眼看到宁明机场有四架歼-6战斗机起飞,他不敢肯定这两批飞机是不是同一批,但这重合的时间与方向让他心中疑惑加重。   他第一时间向上级请示,要求再次核实是否有我军飞机在此空域活动,上级的回复依旧坚定,称空军并未派出任何战机,命令他立即执行击落指令。   雷达上的四个光点继续逼近,从90公里到80公里,再到70公里,空七军指挥所连续下达数次命令,每一次的语气都更加严厉,营内副指挥和雷达兵心急如焚,催促发射。   局势在紧张的气氛中逐渐变得凝重,陈辉亭的额头开始渗出冷汗,他清楚,继续拖延可能被视为抗命,随时会面临严厉的处分,但他更清楚,任何一次误判,都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要求全营继续保持战备状态,命令导弹操作手随时准备,但不下达最终发射指令。   他在等待,等待最后的确认,他再次向指挥部请求核实,强调自己亲眼目睹过歼-6的起飞,但指挥部的回应依旧没有改变。   目标已进入65公里的射程,属于导弹的有效打击范围,营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此时,指挥部再次下达命令,要求立即开火,这已是第七次,陈辉亭的手指悬在发射按钮前,却始终没有按下。   就在目标即将接近到17公里、属于最佳发射窗口时,指挥所的红色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陈辉亭接起电话,空七军的参谋通知他,立即停止攻击,空中的四架飞机是我军的歼-6战斗机。   陈辉亭的心头一震,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立即命令关闭雷达,解除战斗状态,全营松了一口气。   事后调查发现,当天清晨,空七军航修厂为一架歼-6完成维修后,安排试飞,这架飞机在北部湾空域进行了测试飞行,随后返航,为了确保试飞安全,四架歼-6战斗机紧急升空进行伴飞巡逻。   由于通信协调出现问题,试飞结束后,四架歼-6继续在空中执行巡逻任务,雷达系统的自动化识别功能出现误判,将这四架我军飞机当作敌机反复报警。   如果陈辉亭当时机械地执行命令,发射导弹,结果将是四架我军战机被击落,四名飞行员丧生,损失的不仅是宝贵的战斗力,还有难以估量的国家和军队声誉。   几天后,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亲自到二营,向陈辉亭表示感谢,军长表示,这次关键时刻的冷静判断,挽救了四名飞行员和四架战机,这不是抗命,而是负责任的决定。   这件事在部队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很多人都在私下讨论,如果是自己,是否也有勇气在压力下做出这样的决定。   陈辉亭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个人的功劳,他只是说,命令要听,但打仗的时候,手里的武器,不能对准自己人。   这起事件后来被总结进导弹部队的战例教材,被称为“1·23事件”,在这个事件中,陈辉亭用一名军人的冷静、责任感和职业素养,避免了一场原本可能酿成的悲剧,他的决定,成为军中众多指挥员学习的重要案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网易军事——中国空军史上最大险情:4架歼6险葬身自家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