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不同时期的工资1952年一个月工资:37元1962年一个月工资:42元197

中国不同时期的工资1952年一个月工资:37元1962年一个月工资:42元1972年一个月工资:49元1982年一个月工资:67元84年开始,民企等单位比较多了。 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全国上下都在搞建设,工业化刚起步。那会儿工资制度还是“工分制”,很多地方用工分折算成钱。普通工人一个月挣37元,差不多能换70斤小米或者100尺粗布。听起来不少,可那时候物资紧缺,买东西得靠票,粮票、布票、油票一个都不能少。菜市场里大白菜才0.05元一斤,牙膏0.25元一支,电影票0.5元一张,但有钱没票也白搭。商店货架上空荡荡,肉和油是稀罕物,很多人家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工资虽低,但单位福利顶大用,免费医疗、幼儿园、宿舍,减轻了不少负担。普通工人家庭精打细算,月底还能攒下几块钱,日子紧巴巴但也有盼头。 到了1962年,工资涨到42元,增了点,但物价也开始抬头。大白菜涨到0.08元一斤,电影票0.7元,牙膏0.3元。国家把重心放在工业上,生活物资还是紧缺,买啥都得排队。厂里发的福利,比如一块肥皂或者几尺布,成了家庭的宝贝。很多人家靠这些福利缝补衣裳、改善生活。工资增长慢,物价却涨得快,购买力没啥大变化。单位里免费的医疗和幼儿园依然是支柱,孩子生病不用掏钱,省下不少开支。生活水平比50年代稍好点,能吃上白面馒头,但想吃肉还得掂量掂量。 1972年,工资爬到49元,票证经济还是主流。粮票、布票、肉票决定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物价继续涨,大白菜0.1元一斤,电影票0.8元,电费0.2元一度。物资分配靠计划,买东西得早起排队,猪肉1元一斤,普通家庭一个月能买一两次就算不错了。单位福利还是关键,职工医院看病免费,厂办幼儿园让父母能安心上班。工资虽然涨了点,但物价涨得更快,生活成本高了,存钱还是不容易。很多人家学会了精打细算,买菜挑最便宜的,衣服缝缝补补再穿几年。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工资涨到67元,市场开始活跃。商店里货品多了,搪瓷脸盆、收音机、自行车成了年轻人结婚的“三转一响”。大白菜0.12元一斤,牙膏0.4元,电影票1元,物价涨得比工资快。单位福利依然重要,分房、免费医疗、幼儿园让生活有保障。街上小摊贩多了,卖的商品五花八门,生活物资比以前丰富,买东西不用全靠票了。工资涨了80%,但物价涨得更快,比如大白菜涨了140%,电影票涨了100%。普通家庭得精打细算,月底能存5块钱就算不错了。 1984年后,市场经济开始发力,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工资制度改了,结构工资制让很多人收入翻倍,熟练工能拿150元甚至更多。市场上商品种类多了,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牛仔裤开始流行。物价也在涨,大白菜0.5元一斤,电影票5元,电费0.3元一度。生活成本高了,但收入增长让消费能力强了不少。很多人家买了自行车、收音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单位福利还在,但市场化的东西越来越多,私立幼儿园、收费医院开始出现,生活开支大了。 1990年代,工资继续涨,熟练工能拿200元以上,但物价涨得更快。大白菜1元一斤,牙膏5元一支,电影票20元。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彩电、冰箱成了新目标。年轻人结婚不再是“三转一响”,房子、车子、三金成了标配。生活成本高得吓人,一套房能花掉全家积蓄。单位福利逐渐减少,医疗、住房都得自己掏钱。普通家庭得精打细算,工资高了但开支也多,月底攒不下多少。生活质量比80年代强了不少,家里有了电器,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 2000年代,物价飞涨,大白菜3元一斤,牙膏10元一支,电影票40元。退休工人的养老金能拿几百元,年轻人月工资2000元起步。市场经济让生活丰富多彩,超市里啥都有,私家车、手机成了常见物。开支也高得离谱,医疗、教育、住房样样要钱。一个感冒去医院,没500元下不来。年轻人压力大,买房得全家攒钱,还得背贷款。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家里有彩电、冰箱,孩子能上大学,村里通了柏油路。工资涨了50倍,物价也涨了50倍,实际购买力比1982年强了不少。 从1952年的37元到1982年的67元,再到2000年代的2000元,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了。1952年,37元能买70斤小米,1982年67元能买50斤,2000年2000元能买600斤。表面看工资涨得多,但物价涨得更快,生活成本高了。单位福利在80年代前是救命稻草,免费医疗、分房、幼儿园让普通家庭能喘口气。80年代后,市场化让商品丰富,但开支也大了。普通人得学会精打细算,省着点过日子。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家里从没电到有彩电,从吃窝头到吃白面,从自行车到私家车,变化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