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先说别迷信导弹这事儿,俄罗斯一开始觉得自己导弹多、威力大,能靠远程打击把乌克兰打趴下。
结果呢?他们对着乌克兰的能源设施轰了几百次,像利沃夫州那个地下700米的天然气库,导弹炸了半天,地面设备是坏了不少,但储气库深藏在岩层里,根本炸不穿,乌克兰转头就能从欧洲买气接着用。
还有赫尔松之战后,俄军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按理说够厉害了吧?可乌克兰用美国给的“爱国者”系统拦截,虽然拦不住全部,但也让俄军的导弹攻势打了折扣。
更尴尬的是,俄军一枚导弹成本动不动就上百万美元,炸个移动目标还不一定准。
比如他们用“伊斯坎尔德-M”导弹打乌克兰的军用列车,虽说精度提高到2米,但列车在铁路上跑,真要精准命中还得靠侦察卫星配合,不然就是白花钱。
这说明导弹虽然厉害,但也有短板,碰上人家有防御、会修复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再说说别轻视美国,俄罗斯一开始可能觉得,美国顶多给乌克兰点小钱小武器,掀不起大浪。可现实是,美国不光给了“海马斯”火箭炮、“标枪”导弹这些直接能上战场的家伙,还拉着北约国家一起制裁俄罗斯,冻结资产、限制能源出口,把俄罗斯的经济折腾得够呛。
更绝的是,美国通过“乌克兰安全援助倡议”让乌克兰直接跟美国军火商签合同,钱从美国国防基金出,最后又回到美国企业口袋里,既赚了钱又巩固了盟友关系。
就拿“爱国者”导弹来说,德国要买美国的系统给乌克兰,一套发射装置成本10亿美元,导弹每枚370万,这生意做得太精明了。
而且美国在情报上也没闲着,据说他们给乌克兰提供了俄军的动向,让乌军能精准反击。比如俄军在基辅外围的装甲车队,就因为情报泄露被乌军伏击,损失惨重。
这说明美国的影响力远远不止军事援助,而是从经济、政治、情报多方面发力,一旦轻视了,苦头可吃不完。
最后是别心慈手软,俄军在战场上有时候显得有点犹豫。比如基辅战役刚开始,俄军想着速战速决,结果情报没搞准,以为乌克兰高层都被收买了,结果人家抵抗得特别顽强。4万乌军守基辅,8万俄军愣是没打进去,最后只能灰溜溜撤退。
还有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俄军围了80多天才拿下,虽说最后赢了,但时间拖得太长,让乌克兰有机会重整部队、接收外援。要是一开始就集中火力猛攻,说不定能更快解决战斗。
另外,俄军的后勤也跟不上,前线士兵缺吃少穿,装备维修也不及时,这跟他们后勤体系落后有很大关系。
人家现代军队用叉车、集装箱运补给,俄军还靠人力搬运,效率差了一大截。这说明战场上讲究的是速战速决,一旦手软或者准备不足,就容易陷入被动。
总的来说,这三个教训都是俄军拿实战经验换来的。咱们中国虽然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也得从别人的经历里学点东西。
打仗不是光靠武器厉害就行,还得考虑防御、后勤、盟友这些因素,更得把各种情况都想到,做好万全准备。毕竟,真正的胜利往往藏在细节里,轻敌、犹豫、迷信武器,都可能让优势变成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