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代表中国政府,以史无前例的言辞,严厉警告日本,不要在二战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借助其所谓的2025年防卫白皮书,来插手中国台湾、南海,以及钓鱼岛等国家主权问题,为自己扩军备战寻找借口。 2025年,理当是全球共同缅怀历史、珍视和平的庄重之年。 2025年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这一里程碑,是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换来国家完整与民族尊严的见证。 而就在这个特殊节点,一份来自日本的2025年防卫白皮书,却为这个年份投下了不和谐的阴影,公然将触手伸向中国的台湾、南海和钓鱼岛等核心主权问题。 中国驻日本使馆对这一说法做出了少有的强硬回应。 这背后,究竟是日本怎样的真实意图?中国会怎样守住它的底线呢? 细看这份白皮书,其字里行间充满了精心的算计。 这一观点的核心观点是:中国被看作是“历史上最大的战略挑战”。 这一定位,随即成为其干涉台湾问题的理论抓手,大篇幅渲染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内部事务成了日本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 这还不算,这份白皮书在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了常规的军事行动,并宣称中国军用飞机已经“侵犯”了中国的领空。 可是,对于自家海上保安厅船只频繁侵入钓鱼岛海域、以及美日军演常态化的事实,白皮书却选择性失明,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 说到底,这份文件的本质,不过是日本打着“应对地区安全”的旗号,为突破“专守防卫”限制、加速扩军备战寻找借口,是一种赤裸裸的“以邻为壑”。 言语上的准备,终究是为了行动上的突破。 近年来日本在军事上的动向,的确印证了这种意图。日本的军事预算不断攀升,在2025财政年度达到了二战后的最高水平,接近10万亿日元。 在过去的10年里,日本海军的船只总量增加了1/3,其发展攻击力量的意图很明显。 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不但购买了“战斧”巡航导弹,还将自己研制的反舰导弹射程从200公里提升到了1000公里,这已经超越了“专守防卫”的范围。 同时,日本加快了以冲绳、宫古岛等西南诸岛为重点的军事基地及导弹系统的部署,企图将其军事前线直接推进到中国的家门口。 这些挑衅行为也并非只停留在纸面。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持续侵扰,妄图制造既成事实。 五月,日本民航客机非法闯入钓鱼岛空域,遭中国军队依法驱逐。 而其不但毫无悔过之意,反而倒打一耙予以指责。 在南海,日本则频繁派遣“出云”号这类准航母参与美菲等国的联合军演,并组建所谓的美日菲三边安全合作,其在东海和南海“围堵中国”的布局已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同样是军事演习,中俄联合军演在白皮书中被描绘为“武力示威”,而美日军演却成了“维护和平”,这种自相矛盾的叙事,更暴露了其背后的真实盘算。 中国在面对日本的压力时,一直都是非常明确和坚决的。 台湾的回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胜利,也是战后世界格局建立的基础。 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部的事情,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扰。 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面对日本的挑衅,中国的官方回应严正而强硬。 我们已经对日本进行了严肃的交涉,要日本遵守中日四项政治文件的原则共识,不要再插手中国的内部事务,并且要日本面对过去,不要再搞所谓的“中国威胁”。 国防部在七月十六日的反应更是直截了当,直指日本政府的行动是为了给自己的军事自由找一个借口,粗暴地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这是中国军队所不能容忍的。 国防部再次表示,中国军队有坚定的决心和能力,对任何外来的干扰,都会遭到强烈的反击。 这份底气,源于14亿人民的坚定意志,也源于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日本的一系列动作,恐怕也是需要仔细权衡的经济账与社会账。 中日贸易额高达3500亿美元,本是互利共赢的体现。 一旦两国关系因日方挑衅而持续紧张,贸易与投资势必受到冲击,这对高度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而言得不偿失。 就在不久前,中国商务部还释放了考虑恢复进口日本部分地区水产品的信号,但若政治氛围持续恶化,这种经济上的善意也可能随时收回。 此外,这种对抗姿态必然激化中国民间的负面情绪,对日本旅游、留学等民间交流造成长远损害。 文化交流的降温,最终伤害的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互信。 地区热点问题本就错综复杂,若再蓄意使其更加复杂,甚至引发军备竞赛,这无疑是自寻烦恼、作茧自缚之举。 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克制。 参考资料: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4中方已就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