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

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他,“这个你拿着,它能保佑你平安”。谁知38年后,这颗泥丸竟价值2亿。 在内蒙古赤峰,有个叫王占奎的老人,一辈子普普通通,却在2008年干了件大事。他把一颗专家估值两亿人民币的宝贝陨石钻石夜明珠,捐给了中国佛教协会。 王占奎是1940年代生人,打小在赤峰的土坯房里长大,家里穷,干活是家常便饭。十几岁就一身力气,后来去当兵,部队的大熔炉把他锤炼得更扎实。退伍后,王占奎被分到邮电局开货车,每天开着辆老解放,在科尔沁草原的土路上颠簸。 内蒙古的冬天滴水成冰,大雪封路是常事。车厢里塞满邮件包裹,他冻得手脚僵硬,也从没抱怨过。同事都说他是个热心肠,路上见谁的车坏了,准会停下来搭把手,推车补胎,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多话。 他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跟妻子住在小砖房,靠煤炉取暖。可就算自家煤炭不多,每年冬天,他还是会分一些给村里的孤寡老人,还亲自帮人把炉子生好火,干完活就走,话不多,事儿却做得暖。 也正是这份骨子里的实在,让他在1971年的冬天,撞上了一段奇缘。那天傍晚,王占奎拉完煤往回赶,天寒地冻。开到半路,他猛地看见雪地里有个黄色的影子,以为是冻死的牲口,凑近一看,竟是个衣着单薄的老和尚,人事不省,手里还死死攥着个小布包。 王占奎心里一紧,二话不说把人抱上车,拉回了工作站。他没敢让老和尚直接烤火,而是打来热水,用毛巾一点点帮他暖身子,忙活了好几个钟头,老和尚才缓过劲来。 第二天,老和尚说自己寺庙失火,一路流浪至此,要不是遇上王占奎,这条命就算交代在雪地里了。为表感谢,他从布包里掏出一颗拇指大的泥丸,看着又糙又土,递给王占奎说能保平安。 王占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随手就塞进了兜里。送走老和尚,他回家就把这泥丸扔进一个旧木盒,丢在了炕头,压根儿没再当回事。 之后二十多年,王占奎继续开着他的邮车,生活风平浪静。直到1995年退休回家,他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个木盒。看着这颗土黄色的泥丸,他觉得留着也没用,就顺手扔进了家里的鱼缸。 王占奎半夜起来,无意中瞟了一眼鱼缸,竟发现鱼缸里透着一股幽幽的绿光。他定睛一看,发光的正是那颗泥丸,亮得像盏小灯,鱼儿都围着它打转,王占奎彻底懵了,赶紧把它捞出来擦干。他想到了传说中的夜明珠,可这东西怎么看也不像啊。 为了弄明白,他带着珠子去了天津找专家。珠宝鉴定师李世伟拿着这颗泥球,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最后说,这确实是夜明珠,而且很可能是金刚石质地,估价三千万到五千万。 王占奎听傻了,金刚石不都是透明的吗,怎么会发光?不过,很快就有人质疑天津的鉴定结果,这让他的心又悬了起来。专家建议他去北京找中国地质大学的吴国忠教授,用更精密的仪器测。 到了北京,吴教授用红外线反复检测,确认珠子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但他提出,要彻底搞懂,最好得从珠子上刮点粉末下来分析。王占奎一听就犯了难,万一是真宝贝,刮一下不就糟蹋了。 思来想去,这老人的倔劲儿上来了,他做了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自己学!他愣是跑到清华大学,花了几年时间旁听学习宝玉石知识,硬是从一个门外汉,把自己逼成了半个专家。 有了底气后,2007年,他将珠子送去联合鉴定。最终,九位权威专家给出了结论:这是一颗极其罕见的天然陨石钻石夜明珠,价值两亿人民币,全球已知仅两颗。 两亿的估价一出,全国的收藏家和商人都闻风而动。提着现金箱子上门求购的人,把王占奎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开价甚至超过两亿。 可王占奎,这个穷了一辈子的邮差,面对泼天的财富,却只是坐在炕上,摆摆手,一概拒绝。他觉得,这珠子是善缘换来的,不能被钱玷污了。 2008年,王占奎做出了最终决定。他将这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无偿捐赠给了中国佛教协会。捐赠仪式上,他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双手合十,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离开,心里坦然又平静。 捐完珠子,王占奎又回到了赤峰,继续过着种地喂鸡的简单日子。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救人是应该的,珠子回归佛门是它的缘分,自己一辈子活得坦荡,没什么可后悔的。 从年轻时开车做好事,到老年时面对巨富的诱惑,王占奎用最朴素的行动,给出了一个关于财富和人生的答案。在今天这个人人谈钱的时代,这位普通老人的选择,像他捐出的那颗夜明珠一样,在黑夜里,发出了不一样的光。 生活总是充满意外之喜。只要我们保持善良,珍惜遇到的每个人和每段关系,好运自然会找上门来。 信源:中国台湾网——英国男子1英镑买四居室 全球“意外之财”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