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莫迪政府“大难临头”,被逼到墙角的印度,这才想起中俄印大联合。 长期以来,印度

莫迪政府“大难临头”,被逼到墙角的印度,这才想起中俄印大联合。 长期以来,印度在全球舞台上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总能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左右逢源。 可当2025年的钟声敲响,来自西方的压力骤然升级,莫迪政府才真正感受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 这个曾经高举“战略自主”、惯于两头下注的南亚大国,发现自己正被一步步逼到墙角,甚至不惜掀翻桌子,公然向西方摊牌。 究竟是怎样的绝境,让印度下定决心, 重新拾起那个被冷落了近二十年的“旧盟友”,试图点燃中俄印合作的火苗? 一切皆肇始于西方愈发不耐烦的警告。 2025年7月17日,北约秘书长向俄罗斯发出了最后通牒:限50天内与乌克兰停火,否则将对俄能源征收100%关税,并对继续购买俄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 他的这句话,就像是在给印度和中国敲响警钟,但新德里显然不会上当。 一天之后,印度外交部长做出了强烈的反应,说印度在能源问题上不允许使用双重标准。 言下之意很明白:保障本国能源需求是头等大事,西方无权干涉印度的能源自主。 印度如此硬气,底气来自实实在在的利益。 打开账册,印度对俄罗斯原油的依赖度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35%,而且这种依赖还在不断增加。 这背后是每桶高达15美元的巨额价差,面对如此实惠,新德里自然不愿放手。 更关键的是,印度多数炼油厂的设备是为处理俄罗斯重质原油而设计的,若要更换供应商,至少需要投入20亿美元进行设备改造。 这笔钱,对于一个财政赤字率已达4.9%的政府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切断俄罗斯的原油供应,就相当于断绝了他们的生存之道。 然而,西方的压力远不止于此。 更糟的是,在海洋的另一端,美国并没有袖手旁观。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胃口更大,直接对“印度制造”的核心利益动了刀子——要求印度对美出口的商品中,美国制造的零部件必须占到60%,否则就加征50%的关税。 这无异于釜底抽薪,要知道,印度连汽车发动机都高度依赖进口,更别提尖端芯片了。 这哪里是合作,分明是想掐着印度的脖子,让它永无出头之日。 外部资本往往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 在美国取消对印普惠制待遇后,外资闻风而动,一度高达96%的资本撤离印度市场,连富士康都连夜将中国技工调回。 而这一次,欧盟第十八次制裁,可谓是正中下怀,将印度最大的炼油企业俄罗斯拉上了黑名单,让印度再也无法从“洗油”中获得利润。 重压之下,难道就这么束手就擒? 印度这次的反击不再是过去那种口头抗议、私下照旧的模糊战术,而是选择了“不装了,摊牌了”的强硬姿态。 印度外交部除了再次强调其战略自主权之外,还难得地宣布,中、俄、印三国合作机制的会晤时间已经提上了议程。 这无疑是向西方打出了一张反制牌:如果你们敢执意制裁,那印度就加速拥抱中俄,把“战略自主”玩给你们看。 这种破天荒的转变,除了经济自保,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印度对军事力量的迫切渴望。 旷日持久的印巴边境冲突,让印度深刻认识到自身军备的巨大短板。 而它一直渴望的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国,却始终对其设置重重壁垒,特朗普就曾明确拒绝向印度出售F-35战斗机。 正当新德里一筹莫展之际,俄罗斯却递来了橄榄枝,不仅同意转让苏-57五代机的全部技术,甚至愿意将生产线直接搬到印度。 对于印度而言,这一点很有吸引力。 新德里似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在丛林法则般的国际政治中,经济繁荣必须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否则只会沦为被反复收割的肥羊,就像欧洲被美国敲诈军费一样。 于是印度选择用军事利益换取经济空间,而俄罗斯也乐于借此打破西方孤立,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印合作机制(RIC)的重启显得顺理成章。 在2025年7月17号,俄罗斯副外长发表言论,称“该重新启动核安全体制”了。 次日,中国外交部便积极回应,称“三方合作符合共同利益”。而被逼到墙角的印度,也终于松了口。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五年来的首次访华中,甚至作出了“互不攻击领土,不支持分裂活动”的承诺。 这不仅是印度迫于其面临的战略两难局面而做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变革。 这场潜在的新联盟,恰好满足了三方的核心诉求:俄罗斯急需突破制裁,拓展战略后方;中国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倡导多边主义;而印度,则希望找到一把能抵御西方压力的大伞,同时获取关键军工技术,确保能源安全。 从过去的摇摆不定到如今的公开摊牌,印度在多极化世界中的战略定位正在悄然重塑。 RIC机制能否真正成为印度抵御西方压力的有效工具? 印度是否能够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棋盘上,顺利地走上钢索,完成它的大国野心? 这一切,仍充满变数。 参考资料:印度回怼北约:别搞双标,不排除重启中俄印合作机制|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