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其实是没资格嘲笑伊朗“被渗透成筛子”的,因为,到今天,中国的最致命敌人,早已经不是美国北约、俄罗斯,或者什么日韩菲印了,我们的最致命敌人,也已经变成“自己人”了。 (信息来源:光明网——一潜伏在我核心要害部位间谍落网;钱江晚报——我国抓获3名菲律宾间谍!案情细节披露) 我们习惯了将“敌人”想象成那些面孔陌生、手持武器的入侵者。可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更复杂、也更隐蔽的较量从未停歇。它不是武力对抗,而是深入骨髓的渗透,有时甚至来自我们最不设防的地方。 放眼全球,情报战的硝烟从未散去。以色列袭击伊朗后仅12天,伊朗情报部门就宣称逮捕了七百多名间谍。这些“看不见的敌人”,或操控无人机,或制造炸弹,或偷拍军事禁区,其活动早已无孔不入。 伊朗如今真正的危机已非来自美国,而是内部“自己人”的猜忌与分裂。西方的渗透工具早已不只是间谍,而是通过挑动民族、派别矛盾,从根基上侵蚀一个国家。 我们面临的处境,与此不无相似之处。我们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技术,似乎足以抵挡任何外敌。但比外敌更可怕的,恰恰是“内部”的敌人。 这种“自我渗透”的现象,体现在隐匿在暗处的间谍、网络上别有用心的偏激言论。这些“自己人”之间的暗中较量,正是比外部攻击更具破坏性的隐患。 境外情报机构不满足于单打独斗,他们更擅长利用人性的弱点,策反我们身边的“自己人”,把他们变成安插在核心部门的“钉子”。年轻的博士生郝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国外留学时不过是想办个签证,就被别有用心的使馆官员盯上了。这位官员正是某国安插在使馆的间谍,他深谙“套路”,热情地嘘寒问暖,通过请客吃饭、赠送礼物拉近关系。 等到郝某即将回国,这位官员的同事亮明间谍身份,顺理成章地将他策反。回国后,郝某费尽心机进入我国某中央部委的直属研究所,多次与境外间谍接头,用国家机密换取经费。 就这样一枚钉子被深深扎进了我们的核心要害。最终,郝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无独有偶,国家安全机关也摧毁了菲律宾在华布建的一个情报网。这些外国人多次在我军事设施周边活动。他早已被菲律宾军事情报机关的制内间谍发展,任务就是利用在华生活的便利,搜集军事情报换取报酬。 其实外国在华的间谍活动早已不是秘密。有外媒曾在2018年报道,称中国境内活动的间谍可能多达十几万人,这个数字虽是一家之言,但间谍的大量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人常以“商人”或“学者”的身份,进行非法的渗透。美国人因外貌特征在中国过于显眼,更倾向于在本地发展“线人”。不过美国在华经营多年的情报网在2010年后基本被我方肃清。 然而,比这些来自外部的锋芒更具破坏力的,或许是我们肌体内部的溃疡。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让各种极端、偏激的声音得以迅速扩散,直接挑战社会稳定,削弱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渗透同样致命。敌人不再是明火执仗地抢夺,而是通过资本渗透、市场操纵和文化输出,潜移默化地瓦解我们的凝聚力。 国家安全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防御,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文化、信息等所有领域的总体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某些层面上,最致命的敌人可能已经变成了“自己人”。 当国家安全的边界已不再那么清晰,当威胁可能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警惕心理,警惕外部势力的渗透,并且保持理智清醒,不要给他们可趁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