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太子李亨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当一辈子的太子,无缘皇位。因为他的老爹李隆基和他是在同一年去世的,而且是同一个月,李隆基是762年5月3日去世,李亨是762年5月16日去世,前后相差13天。 李亨的储君岁月堪称大唐最危险的职业。父亲李隆基曾一日废三子,君父的温情早在权力博弈中消磨殆尽。宰相李林甫的构陷如影随形,只因其曾支持寿王李瑁;继任的杨国忠更将太子视为眼中钉。 东宫书房的烛光里,李亨常彻夜难眠。他深知父亲有三十个皇子备用,自己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唐朝太子不许结交朝臣的铁律将他困在孤岛,而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记忆更提醒他:李氏皇族的权力游戏从无亲情可言。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的鼙鼓声意外地成了李亨的救星。当安禄山铁骑踏破潼关,玄宗带着贵妃仓皇西逃,命运终于向太子抛出绳索。 马嵬驿那个酷热的午后,李亨的心腹宦官李辅国策动禁军发难,杨国忠被乱刀分尸,杨贵妃香消玉殒。 这场兵变看似针对杨家,实则是李亨向皇位发起的冲锋。当玄宗颤抖着同意分兵时,太子眼底闪过一道锐光——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灵武的登基大典简陋得近乎悲凉。756年7月12日,李亨于朔方军大帐之前接过玉玺,就此成为唐朝首位于京师之外即位的皇帝。此刻长安已陷敌手,太上皇的诏书尚在蜀道疾驰,然李亨已无暇顾及于此。 他任命郭子仪、李光弼为将,甚至不惜向回纥借兵,赌上国运也要收复两京。至德二年秋,当唐军旗帜再度插上长安城头时,百姓涕泣跪拜,却不知这位新君心底更大的隐忧正在兴庆宫滋长。 龙椅上的李亨发现,最大的威胁并非安禄山,而是自己的父亲。玄宗从蜀中归来后,看似退居太上皇,却仍通过颁发诰旨、安插宰相等方式牵制朝政。 肃宗表面尽孝,暗中却将玄宗旧臣悉数清洗:高力士流放巫州,陈玄礼被迫致仕,玉真公主迁居道观。当宦官李辅国率兵逼玄宗迁居西内,老皇帝惊得几近坠马,而肃宗却仅仅淡淡地宽慰了那权阉几句。权力面前,父子情分薄如蝉翼。 可悲的是,李亨虽挣脱了太子枷锁,却跳进了更大的牢笼。他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已掌控禁军,张皇后干预朝政,两人竟联手诬杀敢言的建宁王李倓。 宝应元年春,病榻上的肃宗目睹了最后一场政变:张皇后欲废太子李豫,李辅国反戈一击带兵入宫,血洗后宫。 弥留之际的皇帝听着殿外的厮杀声,不知是否想起二十六年前东宫里那个谨小慎微的自己——他推翻了一座大山,却释放出更多吞噬李氏江山的怪物。 耐人寻味的是,这对恩怨交织的父子竟在同月共赴黄泉。762年5月3日,被幽禁的玄宗在孤寂中崩于甘露殿;十三天后,惊惧交加的肃宗随之而逝。 若无安史之乱,按照正常寿命推算,李亨大概率会先于父亲离世,永远困在太子宿命里。这场浩劫成全了他的帝王梦,却也提前透支了他的生命。 安史之乱重塑了大唐的基因。当我们回望灵武城头那场仓促的登基典礼,恍然发现:李亨用八年战乱换来的五年帝位,代价是整个华夏文明的转向。历史从不做赔本买卖,它给李亨的皇冠标好了价码——一个盛世的终结。 参考资料:(清)王夫之著;郭孟良译. 读通鉴论新译[M]. 北京: 大有书局, 2023-01: 2211. 978-7-80772-096-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