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韩国则趁势崛起,从14%暴涨至30%。 但事情真这么简单吗?数字背后,其实藏着一场围绕全球造船业格局的重构,以及一场美国自导自演却难以为继的经济博弈。   核心导火索为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签署的一项行政令:自10月起,凡中国建造或由中国船东运营的船舶停靠美国港口,皆需按净吨位缴纳高额“坑位费”,且费用逐年递增,至2028年将达每净吨140美元。   成本陡增直接劝退了一批国际船东,日本部分航运公司已暂停对华新订单,转投韩国。   表面看,美国用行政杠杆成功撬动了订单转移,韩国三大船企上半年订单激增、利润暴涨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若据此便断言“中国造船业遭遇重创”,这无疑是将问题看得过于浅显了。首先,全球新船订单总量本身就在大幅收缩。   行业周期下行叠加政策干扰,中国份额下滑存在“放大效应”。换句话说,特朗普政策只是压垮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并非全部真相。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场“精准打击”暴露出一个尴尬现实:它自己早已接不住转移的订单。   自上世纪80年代民用造船业空心化后,美国商船产能几乎归零。其军用造船尚需六年才能交付一艘油轮,而中国只需两年。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的策略,连美国农业运输联盟都叫苦不迭,因为出口商根本找不到替代运力。   韩国看似捡了便宜,实则隐患重重。其船厂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和产能瓶颈,疫情后结构性问题未解,新订单激增反导致交付延迟、排产紧张。   更讽刺的是,韩国造船业高度依赖中国钢材,一旦中国调整出口政策,韩国成本立刻承压。现代重工等企业虽在LNG船等高端船型上优势显著,但产能天花板决定了它难以长期替代中国。   毕竟,全球过半船舶产能在中国,这不是短期政策能搬迁的“生产线”,而是三十年积累的产业链生态。   反观中国,新订单下滑的表象下,结构性转型早已悄然启动。   船厂并未陷入“没活干”的窘境,而是主动调整航向:一是转向高附加值船型,如江苏新时代造船交付的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轮、中远海运承接的大型破冰船、马尾造船的全球最大敞口集装箱船;二是深耕“一带一路”及新兴市场。   这种“质升”替代“量降”的路径,恰与全球造船业向绿色高端化升级的趋势同频共振。中信证券预测,2027年前全球造船产能将扩增17%,重点为LNG运输船等高端项目。中国在燃料舱国产化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已为此做好铺垫。   历史早已证明,造船业是长周期、重资产、讲生态的产业。美国试图靠一纸费用重绘全球版图,却暴露了自身产业链的千疮百孔;韩国短期收割红利,却难解产能与劳动力的根本约束。   中国拥有三年积压订单这一缓冲垫,背后依托全球最完备的供应链,凭借技术升级来抵御政策风险。上海长兴岛正在扩建成为“全球技术突破中心”,目标锁定LNG船等高附加值领域。这种战略定力,堪称真正的“护城河”,为其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所以,所谓“暴跌68%”更像一场压力测试,测出了中国造船业的韧性,也测出了美国产业政策的虚张声势。   全球造船业的竞争,终将回到效率、成本与创新的基本面。而在这条赛道上,中国依然牢牢握着方向盘——毕竟,能逼得五角大楼偷偷买中国民船改军用的实力,可不是几纸政令就能扳倒的。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官方账号 2025-05-30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