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终于反击了,接连2名在华美国高管被曝禁止离开中境内,美方急疯了: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毛晨月,另一个则是美国商务部专利商标局人员,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美籍华人。 作为负责亚太区并购业务的核心人物,毛晨月在6月下旬突然被中方执法部门约谈。 根据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她涉及一起刑事案件调查,执法部门依法采取限制出境措施。 消息人士透露,这起案件可能与某新能源企业的跨境融资有关,而该企业恰好处于中美技术竞争的风口浪尖。 更耐人寻味的是,毛晨月的丈夫正是美国国会某能源委员会的顾问,这种特殊的家庭关系让事件蒙上一层政治色彩。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名美籍华人的遭遇同样引人关注。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商务部专利商标局的一名雇员在申请离境时被边检部门拦截。 这名未在签证申请中披露政府雇员身份的工作人员,因涉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被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工作内容与稀土技术专利审查密切相关,而中国刚刚在7月宣布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让外界猜测这是中方对美国科技打压的精准反制。 这两起事件绝非孤立。 今年4月,中国宣布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求进口方证明“非军用”并接受45天审批。 美国国防承包商78%的生产线依赖中国稀土,战斗机、导弹制造均需这些“工业维生素”。 国家安全部7月18日罕见公开稀土走私手法:某国承包商将中国稀土伪标为“铁合金”,混入瓷砖原料甚至塑料,通过快递小包分批次偷运出境;更有间谍机构策反境内人员,窜改原产地标签经第三国转口。 而商务部员工被扣的时间点,正好与稀土管制政策实施同步。 美方的反应堪称慌乱。 富国银行在声明中称“正通过适当渠道协调”,但未透露具体进展,美国国务院则以“隐私保护”为由拒绝置评,却私下向中方施压。 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表示“不知情”时,美国驻华使馆迫不及待发声明称“已表达担忧,敦促立即放人”。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反而暴露了事件的敏感性。 中方的立场明确且强硬。 郭嘉昆强调,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中国都要遵守法律,案件调查期间依法保障当事人权益。 这与中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规定一致——危害国家安全或涉及未结案件者可被限制出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两起事件前,中国外交部曾于2024年5月对12家美国军工企业及10名高管实施反制,冻结资产并禁止入境。 对中国而言,依法处理个案既是维护主权,也是对“双重标准”的回应——当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中国企业时,就该想到会有今天的反制。 正如网友所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美国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而事件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取决于美方在技术解禁、人员释放等问题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