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正要下令,让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斯大林却发来一封电报:要让解放军停止渡江,划江而治,毛主席勃然大怒,霸气的回道:“我们决心继续打下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在长江北岸,百万大军蓄势待发,对岸的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主力尽失,只能沿着长江构筑一道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防线。 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似乎只剩时间问题,谁知,就在这决战前夜,一封来自莫斯科的电报,给这关键局势上踩了一脚急刹车。 电报中,斯大林建议,中共应当停止渡江,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理由听着冠冕堂皇:再打下去,会“让人民认为你们是好战的”。 但这番说辞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苏联自己的小算盘,斯大林无非是想保住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在远东的特权,把中国北方当成自家的战略缓冲带。 一个统一且强大的中国,显然不符合他的预期,更何况,他也担心中国内战的升级会引来美国直接干预,搅乱欧洲的冷战棋局。 面对这份掺杂着地缘私利的“好意”,毛主席的回应简单而决绝:“我们决心继续打下去!” 这不仅是一句气话,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清醒判断,毛主席深知,渡江作战是中国的内政,轮不到任何外部势力指手画脚,更不存在什么“调停人”。 当时国民党摆出求和的姿态,不过是缓兵之计,妄图争取时间重整旗鼓,如果真听了斯大林的,在长江边停下来,中国很可能就此陷入南北分裂的境地。 到那时,北方或许得长期看苏联的脸色,而南方则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长江这条天堑将变成军事对峙的前线,国家统一和经济重建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这场仗非打不可,而且必须打赢,国共谈判既然已经破裂,那就只能用“拳头”说话。 毛主席的强硬态度,也让国际上那些跃跃欲试的“调停者”们看清了现实,在这个问题上,哪怕是超级大国,也别想让新中国买账。 当然,用拳头说话,靠的不是蛮力,毛主席清楚这一战的艰难,但他更清楚力量的源泉在哪里,三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五百多万民众的支援。 此刻,他们正在江北修船备粮,眼巴巴盼着解放军渡过江去,停战,就是背叛亿万人民的期盼。 而这份期盼,很快就转化成了排山倒海的物质力量,江北地区三百二十万民众被动员起来,他们筹集了四亿五千万斤粮食,准备了五万多艘大小船只。 更惊人的是,为了把藏在内陆的船只运到江边,军民合力,竟在一个半月内,于陆地上挖出了总长三十公里的“旱地运河”,让船队得以“横空出世”般出现在江岸。 沿江百姓更是倾其所有,把省下来的口粮送给战士,近两万名船工被解放军的决心感染,主动要求随船参战,手把手教不习水性的北方士兵驾船、搏浪。 有了这样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解放军早已看透了国民党那条绵延一千八百公里的江防线,看似兵力雄厚,实则处处是漏洞。 作战方案也因此极为精准:西路集团从安徽枞阳渡江,直插浙赣线,断敌后路,中路集团主攻芜湖至安庆段,牵制南京守军,东路集团则在江阴突破,剑指宁沪铁路。 到了四月二十日晚,中路集团率先撕开安庆防线,第二天,东西两路大军同时渡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守军毫无斗志,四散奔逃。 仅仅两天后,四月二十三日,南京解放,总统府的旗帜被换下,但这只是开始,解放军随即在郎溪、广德地区围歼了八万敌军,又挥师东进,于六月二日攻克上海,再歼灭十五万守军。 至此,国民党在江南的统治基础被彻底扫清。 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和外交上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场胜利做底气,一年后,新中国在与苏联谈判时,才能理直气壮地收回旅顺港和中东铁路的主权,彻底废除了雅尔塔体系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款。 而南京总统府的易帜,也宣告了中国的未来将由自己的人民决定,任何外部势力都休想再来分一杯羹。 那么,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场渡江战役,中国的命运会怎样,答案几乎是确定的:一个南北分治、长期对立的中国,一个在美苏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中国,一个可能至今都无法实现真正统一和独立的中国。 这场胜利给今天的启示,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刻,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与主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交易的底线。 而人民的支持与认同,才是一个国家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走向未来的真正力量。 【信源】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