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8年夏,西华县黄泛区农场正值麦收,农场副场长王近山带头抢收。极个别的职工不愿意干活,于是大肆造谣:王副场长生活腐化,上厕所还要占1把椅子,王副场长开会回答:“你们说我腐朽,你们也可以去试一试。” (参考资料:2023-05-24 祖国杂志社——身陷逆境 依然敢于“亮剑”——王近山将军在黄泛区农场的岁月)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一桩罪名,哪怕是上厕所的方式,一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将军,就因为身体负伤、不得不在马桶上架一把椅子才能如厕,竟被一群年轻人贴了大字报,指责他“生活腐朽”。 面对那些稚嫩却充满戾气的面孔,将军气得半天说不出话,这群年轻人哪里知道,他之所以需要这把椅子,是因为战争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伤疤,每一次弯腰都牵动着全身的旧伤,可他没法解释,也不屑于解释。 最终,王近山只是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你们说我腐朽,你们也可以去试一试”,这句无奈的话里,藏着一个老兵说不尽的酸楚与无法被玷污的尊严。 这位将军,就是王近山,不过,他的硬气远不止于此,当农场里的造反派“司令”在批斗会上公然污蔑他是“残兵败将”时,王近山当场就炸了。 他拍案而起,毫不退让地与对方辩论:“我王近山有错误,你想咋批都可以,但战场上我决不是残兵败将,真正的残兵败将是日本鬼子,是国民党军队,是美国佬,别看你这个司令本事不小,真打起仗来,毛主席还是要我,不要你!” 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他维护的早已不是个人声誉,而是一个军人视若生命的铁血荣誉,那么,这位在逆境中依然如此强硬的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故事要从他还是个孩子说起,1930年,15岁的王近山投身红军,因作战悍不畏死,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两年后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消灭一个敌军机枪手,王近山竟在弹尽之际扑了上去,抱住一个比自己高大得多的敌人,一同滚下山崖。 敌人当场毙命,王近山却奇迹般生还,只是头部被石头磕出好几个口子,从此,刘伯承元帅口中的“王疯子”便成了他的代名词。 可王近山的“疯”,从来不是匹夫之勇的蛮干,而是一种智勇双全的果敢,1943年,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得到情报,一支日军军官观战团即将路过自己的防区。 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王近山敏锐地判断这是千载难逢的战机,当机立断,率部在韩略村设下埋伏圈,一场干净利落的伏击战,几乎全歼了这支由佐级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战团”。 而这股“疯劲”,一直延续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作为志愿军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那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山头上,美军倾泻了百万发炮弹,阵地打成了焦土,我军伤亡惨重。 危急关头,王近山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将原计划撤下休整的十二军重新投入战场,死守上甘岭,他向指挥部打去电话,吼出了那句名言:“打光了,我们还有兵,就是剩我一个人,我也要打下去!” 正是这种不计代价的决绝,最终换来了这场扭转战局的胜利,王近山浑身的累累伤痕,便是他赫赫战功的最好见证。 谁知,这股战场上的“疯劲”,到了和平年代,尤其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又被他用在了另一场“战斗”里。 1968年麦收,农场的学生们热衷于搞大批判,甚至要阻止社员割麦子,王近山闻讯赶来,对着这群学生拍了桌子表示:绝不能耽误割麦子,将军的威严瞬间压住了场面,一场闹剧就此平息,麦子得以顺利归仓。 王近山还听说,一个造反派头头为了忙于“革命”,竟连自己打农药的班都不去接,害得老队长连上两个班,王近山在大会上毫不客气地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 正是这种旗帜鲜明的态度,让他成了造反派的眼中钉,不久,一份报告递了上去,结论是:“王近山,在运动中曾一度站错了队……暂不结合”,随着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名单公布,王近山原有的副场长职位也消失了。 这对一位戎马一生的将军而言,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可谁也没想到,面对这一切,王近山却异常平静,他依旧每天到果园里转转,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仿佛外界的喧嚣都与他无关。 无论是面对枪林弹雨,还是面对是非颠倒,王近山将军始终如一,他的“疯”,在战场上是冲锋陷阵的勇猛,在政治斗争中则是坚守底线的清醒,这股“疯劲”,源于他对国家、对人民、对职责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