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0度高温,男子剪断邻居空调线,只为赚取空调维修费,小广告上的电话号码暴露了自己,仅48小时就被警方抓获。 浦东某小区,几户居民却在最需要清凉的时刻,遭遇了一场“釜底抽薪”式的恶意破坏,有人在酷暑天里,悄悄剪断了他们的空调外机电线。这背后,竟藏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创业毒计”。 7月7日,正午。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室外温度已攀升至令人窒息的高度。浦东北蔡派出所的报警电话,在此时接连响起。 “民警同志,快来!我家空调外机的电线被人剪了!” “我们楼上楼下好几家都一样,这大热天的,存心不让人活!” 民警火速赶到现场,眼前的一幕证实了居民们的愤怒。从一楼到四楼,四户人家的空调外机电源线,都像是被同一个“凶手”处理过,断口整齐,齐刷刷地耷拉在墙外。在这样的天气里,这几根被剪断的电线,无异于切断了居民们与清凉世界的最后连接。 是谁,会在如此酷暑之下,做出这等损人不利己的恶劣行径? 这起案件看似不大,但性质极其恶劣。派出所立刻展开侦办。民警发现,四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如出一辙,显然是同一人所为。通过调阅案发地周边的公共视频,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而一个关键性的证据,则来自居民们的发现。在楼道里,散落着几张崭新的“空调维修”小广告。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这种“牛皮癣”式的传单早已不常见,它的突兀出现,立刻引起了民警的高度警觉。广告上那个清晰的电话号码,成了刺破迷雾的一缕光。 顺着这条线索,警方仅用48小时,就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王某。7月9日,在其住处,民警将这位“自作聪明”的嫌疑人抓获归案。 审讯室里,王某的作案动机,让办案民警都感到一阵无语。 原来,王某懂一点粗浅的空调维修手艺。近期,他手头拮据,便动起了歪脑筋。他构思了一个自认为“天衣无缝”的商业模式: 第一步,在高温天里,随机挑选居民楼,剪断几户人家的空调电线,制造“客户需求”; 第二步,在楼道里贴上自己的维修小广告,守株待兔,等待“客户”主动上门。 他天真地以为,在酷暑难耐之下,焦急的居民们会病急乱投医,根本不会怀疑到他这个“及时雨”般的维修工身上。 然而,他低估了居民的警惕,更低估了警方的办案能力。他的“生意”一单未成,自己先进了班房。 目前,王某因其行为已被浦东警方依法行政拘留。这个结果大快人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王某的行为再恶劣一些,就很可能受到刑事处罚。 “行政拘留”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法行为作出的处罚。但王某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刑法》的边界。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数额较大”的认定。一部空调外机的维修费用,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通常在数百元不等。 四户人家的损失累加起来,总金额很可能超过诸多地区(如上海为5000元)对“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立案标准。 一旦达到立案标准,王某面临的将不再是几天或十几天的行政拘留,而是可能留下终身案底的刑事处罚。 王某的行为,有几个特别恶劣的情节: 在极端天气下,空调是很多家庭,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续命”设备。此时破坏空调,无异于“趁人之危”,主观恶意极大。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社区的安全感和邻里间的基本信任。它让居民们不仅要防小偷,还要防这种“创造需求”的破坏者。 其“先破坏、后维修”的逻辑,是对正常市场秩序和商业道德的公然践踏。 王某的“创业毒计”,是人性贪婪与愚蠢的结合体。大家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