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北大前院长张维迎断言: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大部分新能源汽车肯定会死,而传统燃油车潜力依旧很大,未来完全可以消灭污染…… 当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的消息传来时,再回头看这句断言,其中的张力足以让每个关注产业发展的人感到复杂。 这场争论的根源,早在2016年就已埋下伏笔。 当时林毅夫坚信,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缺乏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追赶,政府的合理引导是产业崛起的必要条件; 而张维迎则坚持自由市场至上,认为政府官员和专家根本不具备判断产业方向的能力,产业发展应该完全交给市场。 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领域碰撞出了最刺眼的火花。 张维迎的判断并非凭空而来。 当时的新能源汽车确实处境尴尬:技术不成熟,续航里程普遍不足300公里,充电设施如同孤岛;价格居高不下,一辆国产电动车的售价几乎是同级别燃油车的两倍。 在他看来,这样的产业如果失去补贴,根本无法与百年积淀的燃油车抗衡。 但他没料到的是,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远超理论推演。 从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逆袭堪称惊人。 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刚过120万辆,市场渗透率不足5%; 2024年6月,仅乘用车领域的渗透率就超过了50%。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底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后,产业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加速奔跑,2023年出口量突破120万辆,较2019年的25.4万辆增长近五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迭代的加速——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车型陆续上市,充电网络覆盖到县域市场,电池成本十年间下降了70%。 在这场产业升级中,具体车型的进化最能说明问题。 2025年上市的领克900,作为一款电混旗舰SUV,它搭载的EM-P超级智能电混系统,既能实现280公里的纯电续航,又能通过混动模式将综合续航拉到1443公里,馈电油耗仅5.5L/100km。 更重要的是,它身上的科技配置不再是噱头:30英寸6K带鱼屏、空气悬架、隐藏式激光投影仪,这些曾经只出现在概念车中的设计,如今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常规配置。 这款车的露营功能设计,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对生活场景的重塑。 天地门尾门展开后能当承重300kg的露营椅,车顶投影仪可投射100寸幕布,配合31个哈曼卡顿音响,把户外变成移动影院。 这种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恰恰印证了产业在补贴退坡后,反而找到了更扎实的市场立足点。 当张维迎的旧论在2024年被网友重新翻出时,著名编剧汪海林的怒斥成了情绪爆发点。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跑成全球第一时,当年的悲观预测显得格外刺眼。 但争议并未就此终结,仍有支持者认为张维迎只是说了实话,若完全取消包括路权、电价在内的隐性补贴,新能源汽车未必能有今日光景。 张维迎始终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源于市场化和西方技术积累,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 而林毅夫则强调,宏观调控与市场活力的结合,才是中国产业突围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政策在初期培育了市场,市场成熟后又反哺了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向循环。 如今再看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关系,也早已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 燃油车通过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技术持续降低排放,新能源汽车则在电池回收、电驱效率上不断突破。 两种技术路线在竞争中互相借鉴,最终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向低碳化转型。 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论,或许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但产业自身的发展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当一项技术顺应了环保趋势和消费需求,即便有过蹒跚起步,即便伴随着激烈争议,依然能冲破理论的桎梏,走出自己的道路。 张维迎的断言之所以引发持续讨论,或许正因为它触碰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在新兴产业面前,理论预测与现实发展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片充满可能的空间。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