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 这两个月,政策文件里频繁出现一个词:反内卷。 工信部说要给钢铁、有色等十大行业定稳增长方案,发改委盯着低空产业不让搞重复建设,连中央指导组都专门去调研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乱象。 新闻联播里提了好几次,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始整治那些 "卷价格"" 抄技术 " 的企业。 这些动作密集得很,覆盖的行业也广 —— 汽车、光伏、钢铁、猪肉,差不多能想到的实体行业都在列。 为啥突然这么大阵仗?得从那些让人头疼的行业乱象说起。新能源汽车厂的库存堆成了山,为了清货,有的品牌三个月降了三次价,最后一辆车的利润还不够付销售提成。 地方政府为了抢项目,你给 "三免两减半",我就给 "五免五减半",最后地方财政没赚到钱,项目却搞出了一堆重复建设。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上的挤压,下游大厂拿了上游供应商的货,半年不付钱,还逼着人家再降价 20%,不然就换供应商。 这些事凑到一起,就是专家说的 "内卷"—— 大家都在使劲,但越使劲越不赚钱,行业整体往下滑。 追根溯源,这股子 "卷" 劲不是一天形成的。三十年来,咱们习惯了靠产能扩张吃饭,东西越便宜越好卖,国内消费者省了钱,出口也能抢市场。 可时间长了,毛病就显出来了。企业为了压成本,研发经费砍了又砍,材料用得越来越次,去年有个热销的充电宝,因为用了劣质电芯,召回了几十万只。 工人呢?工资涨得慢,活儿却越来越多,有的光伏厂工人说,以前每月休四天,现在两个月休一天,还是没攒下钱。 国际上的麻烦也跟着来,咱们用自家的资源、劳动力拼出来的低价,其实是在给国外消费者买单,最后国内企业没利润,环境还遭了殃。 地方上的问题也加剧了这个循环。 你搞个光伏产业园,我也搞一个;你扶持新能源汽车,我也上生产线。 大家政策都差不多,最后产能远远超过市场需要。就像养猪行业,前两年各地都鼓励扩栏,结果猪多到几毛钱一斤,今年又集体减产,价格坐过山车。 这种 "一哄而上"" 一哄而散 ",就是没形成统一大市场的毛病,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好资源都浪费在重复建设上了。 国家其实早有动作,2015 年就开始去产能,关掉了一批小钢铁厂、小水泥厂。 那些搞 AI、生物科技的新兴产业,不仅不减产,还能拿到补贴。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开始往前端挪,以前补工厂,现在补研发,以前挑企业给钱,现在谁能创新谁得支持。 市场也在跟着变,最近五粮液、中免这些消费企业,股价不跌了;光伏、锂矿这些被 "卷" 惨的行业,因为政策撑腰,也有了回暖的迹象。 有股民说,现在炒股得看政策脸色,反内卷和内需消费,这两条线最要紧。 但破局哪有那么容易?钢铁厂关了,工人得重新学技术;地方政府不能再靠优惠抢项目,得琢磨怎么搞差异化竞争。 企业想跳出价格战,就得真金白银投研发,闯过创新的难关。 就像专家说的,这不是一刀切减产能,而是把资源从 "低质低价" 往 "高质高价" 转。 说到底,反内卷不是慢下来,是换种方式跑。 以前靠腿快,现在得靠脑子活。那些还在拼谁的东西更便宜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 能搞出别人没有的技术,做出别人做不出的品质,才能在新的赛道上跑赢。 这过程肯定疼,但疼过之后,行业才能健康起来,工人才能有稳当日子过,咱们的经济也才能真正硬气起来。 对于这件事情,有网友表示,前几年在电子厂上班,天天被老板催着赶产量,同一条街上三家厂比着降价,最后工资都发不及时,年底直接关门了。 现在老家搞养殖的表哥也说,以前为了多卖猪,饲料里加乱七八糟的东西,猪长得快但肉不好吃,今年镇上统一规范,减产提质,反而能卖上价了。 还有的网友表示,政策管一管真有必要,不然大家都往死里卷,最后全赔本。 不过转型也得考虑我们打工人啊,邻居大叔在钢铁厂干了二十年,现在厂子搞升级,他得重新学电脑操作,天天愁得睡不着。 也有的网友认为,希望能多些培训机会,别让我们被时代甩下,总的来说,不拼低价拼质量是好事,就是过程能稳点就好了。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